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中秋节名家经典散文随笔_中秋节的经典名家散文300字

zmhk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中秋节名家经典散文随笔_中秋节的经典名家散文300字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中秋节名家经典散文随笔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1.中秋节

中秋节名家经典散文随笔_中秋节的经典名家散文300字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中秋节名家经典散文随笔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中秋节的经典优美散文?

2.中秋节的经典散文

3.中秋节的散文

4.关于中秋的散文名篇

5.有关中秋节的散文名篇

中秋节名家经典散文随笔_中秋节的经典名家散文300字

中秋节的经典优美散文?

       

       美丽的中秋节,多少文人在这里写下了优美篇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留给我们去赏读和品鉴,每每读到美文时,我都会读上几遍,感受文章带给我的美感,以下是我精心挑选的3篇中秋节的优秀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的歉疚》

       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以前在上海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中秋节是如此的重要。王维的那首诗从小就会背,背了知道是个名人写的名诗,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中秋的天气不太好,下著淅沥桫椤颇似江南的细雨,絮絮叨叨的下了一整天,月亮只能朦胧地看到那点光晕。和大学的新同学吃完了顿饭,围坐在草地上搞搞活动什么的,我也没怎么投入,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收到了很多关于中秋的简讯,一个劲的在那编著些俏皮话回了,很费脑。就这样,吃著月饼,跟同学发著简讯,中秋就这样第一次“隆重”的过了。

       

       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中秋节的过程,总觉得缺点什么,没跟同学聊些大学生活?没跟新同学培养感情?没跟美眉斗嘴抬杠?好象都不是。那是什么?我努力的回想着先人对于中秋的理解。突然,又想起了那首熟悉的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在中秋节竟然忘记了给亲人发条简讯打个电话。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我为了个人远赴他乡,竟然还忘记了生我养我的父母,爱我照顾我的家人,我还是人吗?

       于是,我跳下床,试图回忆我家乡上海的区号,弥补家人,似乎连这都已经很困难。与此同时,我的同学用带着陕西味道的话对我说“已经12点多了,咋不睡觉?”我浑身抽搐了一下,中秋节已经过了,我活了这么大了,竟然到头来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父母亲人,我怎么面对良心的拷问,我如何正视教育我的老师?

       显然我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饭菜,这里的人情,这里的语言,这里的习惯。我还能不能保留住上海的血液,还会不会留住我那来西安时的美丽乡愁,几年之后我还会不会说上海话?

       我想中秋节的晚上,我的家人肯定端坐在电话旁等待我的电话,频频拿起话机想打给我,又一次次放下,害怕我学习压力重,影响到我。可是如果他们知道那天我在和新同学碰杯畅饮,和老同学简讯传情,等着想要发信息的人发来资讯,却惟独没有想到他们,不知他们会不会有撕心的悲伤。

       可能天也在为我哭泣,雨下得越来越大。xx啊xx,现在你还会坐下来反省自己的过错,还心存歉疚,几年后你还会吗?

        《中秋共月南北情》

       今天中秋,深圳依然潮溼炎热,云聚云散之间,却是下了点分散小雨,有时成了太阳雨,无所谓降温,却增添了不少节日情调。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小时候听母亲常说的一句谚语,我刻意记住,留心观察,情况还真是如此。看来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大概八九不离十。最近十多天,两个娃娃轮番生病,忙碌得都忘记了日子。晚上想起来应该给大宝讲讲中秋这个传统节日的故事,以满足她的好奇心。

       中秋节在北方算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有着浓浓的亲情眷意。在农历八月十五之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当地有“捎月饼”的习俗,即娘家人要托人给出嫁的女儿带去二斤月饼。儿时未曾思索过其中真意,而今想来应该是父母要告诉出嫁的女儿:虽然你离开了娘家,但团圆的日子我们依然记得你。

       我每年也会收到月饼,是干妈捎来的。这是习俗,干亲家会给干儿女送月饼,寓意我们是一家人。“捎”月饼的“捎”除了是农耕社会交通不便的产物,也是一种礼数。假如娘家人直接送去,那就是做客了,就得招待,显得太隆重,反而体现不出惦记出嫁女儿的心意。

       老家逢年过节是以午餐为正,晚餐为副。中秋节午饭我们照例是吃饺子,晚上则有一项“拜月婆婆”仪式,上香是肯定有的,只不过贡品是月饼,以及石榴、苹果、大枣之类的时令果鲜。苹果是老家特产,石榴也是,只不过吃起来麻烦,仅做贡品。大枣也有,但是记忆中大多吃干枣。豫西产小枣,漫山遍野都是,解馋尚可,实在不好吃。外婆常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外婆家门口有几株大枣树,还有一片小枣林。我和弟弟从来没给那些枣落杆的机会,至今很遗憾没亲眼看到红枣遍地的场景。

       老家月饼大概有三种口味:五仁,枣泥,豆沙。我偏爱豆沙和枣泥,至今未曾改变。爸妈偏爱五仁,据说好多人都喜欢。实在不理解,五仁月饼硬的像石头,能砸死狗,而且里面还有令我深恶痛绝的红色和绿色的丝,据说偏爱五仁月饼的人士就是偏好红绿丝。后来物质丰富起来,有了苏式月饼,很酥,味道很是赞。无论如何,我认为月饼只能是甜口,粽子也是。我总觉得咸口的月饼和粽子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佳节之际,又想起离开我们快三十年的爷爷了。爷爷亲孙字辈是10+2,2中的大姐远在千里之外,我享受与爷爷同等的待遇,当然主要是吃的待遇。那时候老人家所吃最好的无非就是各类甜食点心,我大概是跟着爷爷吃腻了,从七八岁起大约有20年没再吃过月饼了。父亲好甜口,工作后我给父亲买各类月饼,挑最好的最贵的买。父亲吃过一次后说,还是砸死狗的五仁月饼好吃。南方的月饼太粘牙,父亲心疼他那满嘴的烤瓷牙了。南方月饼甜的太腻,咸的又令人思想波动太大,所以,近些年中秋节倒是省却了一笔买月饼的钱。

       小时候中秋节最纠结的事情,就是为啥看不见嫦娥?更别说吴刚砍树和玉兔捣药了。八月十五晚,我站在楼顶拼命看月亮,怎么看都觉得里面都是山。后来听大人们说,嫦娥就在山的后面,而且竟然有人说看见吴刚砍树了,且用望远镜会看得清楚。后来上学了,我不太相信老师讲的月球上没有住人的话,因为我认为老师是看不见嫦娥才那么骗人的。

中秋仲秋,秋收满仓。在云遮月的夜晚,我在鹏城给大宝讲故事,而我的秋情却飞向小时候的大北方——在挂满玉米的院子里,躺在摇椅上,吃著月饼和瓜果,听着蛐蛐的叫声,遥望一轮圆月,认真地等待嫦娥的出现。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

       中秋节的著名作家散文如下:

       1、巴金:《繁星闪烁的中秋之夜》在《繁星闪烁的中秋之夜》中,巴金描绘了他与朋友们在中秋节聚会的情景。他们围坐在院子里,欣赏着明亮的月光和闪烁的星星,品尝着美味的月饼,享受着这个团圆的节日。

       2、冰心:《中秋节的思念》冰心的《中秋节的思念》是她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的真情流露。在这篇散文中,她用深情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漂泊在异乡的孤独和寂寞,回忆起往日与亲人团聚的中秋节欢乐场景。这篇散文表达了她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让人感受到她真挚的情感。

       3、鲁迅:《月夜里的蛐蛐》在《月夜里的蛐蛐》中,鲁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了他在故乡度过的中秋节。他描述了在月光下捉蛐蛐、吃柚子、赏月和听老人讲故事等情景,展现了他对家乡和童年的深深怀念。这篇散文让人回味童年的欢乐时光,也让人感受到鲁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4、余光中:《思乡》,在《思乡》中,余光中以他独特的诗人语言,描述了他在远离家乡的中秋节思乡之情。在这篇散文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明月、月饼等元素,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5、周作人:《中秋的吃食》,周作人的《中秋的吃食》是一篇轻松有趣的散文,他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他在北京度过的中秋节。在这篇散文中,他详细描述了他品尝月饼、绿豆糕等传统中秋食品的经历,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美味和节日的喜庆氛围。

中秋节的习俗如下:

       1、祭月。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对太阳的崇拜有关,月亮在秋季的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大的,人们在晚上举行祭月仪式,以祭拜月亮神,祈求平安和丰收。赏月。中秋节的晚上,人们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明亮的月亮,吟诗作赋,弹琴唱歌,享受美好时光。

       2、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最初源自中国民间祭月的习俗,据说可以追溯到周代,是一种自然拜物教的表现。燃灯。中秋之夜,人们点亮灯笼或点燃蜡烛,以庆祝团圆和幸福。赏桂花。中秋前后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人们采摘桂花,泡茶或酿桂花酒,分享美味和快乐。

中秋节的散文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 篇1

        中秋节由来已久吧。据说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期,已经是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说起对中秋的记忆,我却觉得有些模糊。儿时中秋就是吃月饼。每年的中秋节,总会吃到月饼。儿时的美味少,月饼是其中之一。每年中秋节临近的时候,就盼着父母赶紧走完亲戚,然后就能吃到月饼了。那时的月饼种类也少,最常见的也是最喜欢的就是五仁月饼。酥酥的大白皮,里面包着软糯的,甜甜的馅儿,轻轻地把外面包着的,被油渍透的纸揭开,先把里面碎了的月饼屑儿,一点点舔到嘴里,然后开始轻轻地咬几口。那混杂着甜味、芝麻味儿、青红丝味儿的馅儿在嘴里慢慢弥漫开来,就很满足的样子。听别人说吃月饼经常是要一家人围坐着,分着吃,我却没大有这样的记忆。我记得八月十五的时节,地里的农活也还不少,或者是要耕地,去砸坷垃,或者是去地里收拾玉米秸……,大人们总是会忙忙碌碌,中秋节就没那么隆重了。父亲偶尔会在天井里抬头看一眼圆圆的月亮,如果恰巧是晴天,就会很高兴地说一句:“今年月亮又大又圆,是个好年景。”儿时的月饼少的可怜,每年也就吃那么一块两块的,偶尔看到有的同学竟然拿那种豆沙馅儿的月饼在吃,而且皮儿也不是那种需要捧着吃的酥皮,就很羡慕,一边咽着口水,一边盼着自己哪一天能吃上这样的月饼。

        大些了,才知道中秋节不只是吃月饼那么简单,讲究的人家是要祭月、赏月的。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在《药堂语录·中秋的月亮》中说:“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这是浙江绍兴的习俗。但是我又依稀想起奶奶在世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类似的仪式。记得奶奶要把家里的小桌子摆在天井里,桌上摆点儿苹果、葡萄、桃酥、月饼等各样的小点心,然后点上几炉香,等香燃个十几分钟,落落“香帽”,就开始烧纸。把火纸一摞摞分开,嘴里念叨着“月明奶奶”“地宫老母”……等神仙的名字,很是虔诚,烧完纸还要磕上几个响头,当然我虽然不明白,也是要跟着磕的,只不过磕头的时候,眼睛总是盯着供桌。当我迫不及待要拿起供品吃的时候,奶奶也是要拿碗清水,用手指蘸了,抹在我的眼睛上,说让“月明奶奶”保佑孙子眼神好,学习好,不长“眼疖子”之类的话。

        再大些了,我最羡慕的是那些文人墨客们中秋节可以吟诗赏月。相传被嘉靖称为天下第一才子的粤东才子宋湘约几个秀才中秋赏月,即景吟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几个秀才对不出与之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宋湘想明天是新年,见景生情拟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真是绝妙佳联。如此种赏月吟诗的例子是数不胜数,我也是愈发羡慕与向往。

        中秋习俗有很多,于我而言,最不愿提及的是团圆。中秋节作为合家团圆的节日,也在人们的心中渐渐重要起来。而我的父母早已去世不在,中秋节对我而言是“中秋赏月,月圆人不圆,孤子思亲,亲殁亲不至”。每年的中秋节,都犹如一把小刀,割的我心痛不已。我想,如果父母在,我一定会领着老婆孩子,买好多好多的,各式各样的月饼,让他们一一品尝。苏式的,广式的,莲蓉的,红豆沙的……我都要买。还记得有一年我们吃到了一种博山出产的月饼,比我们平时买的那种要酥软很多,好吃很多,母亲吃了一小块之后念念不忘,以至于以后再吃月饼都会提起。现在我知道博山产的最好吃的月饼品牌叫做“景德东”——如果父母还在,我一定会买好多好多的“景德东”,如果他们喜欢“黄金酥”,我也会买好多好多……

        可是没有如果,中秋的月仍旧那么圆,五仁月饼入口还是那么香甜。于是,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陪伴我的总是清凉的月光,还有满满的'思念。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 篇2

        中秋是一个想象优美的神话,一千年一万年脉脉相传,中秋是一段缕缕不断的眷念,一代代一茬茬浓情思念。

        皎皎明月共话中秋

        提到中秋节,古人笔下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亦或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伤感的、思念的、圆缺的。然而除了秋意浓浓让人思念感怀外,还有一种是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乐趣。

        中秋节是儿时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因为每到中秋节爸妈就会放下田里的劳作,带着我和弟弟步行去两公里外的外婆家过节。在外婆家吃完晚饭,赶回家的时候月亮出来了。爷爷准备好月饼、水果和酒水祭月,一家人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着五仁味的月饼,一边听着爷爷奶奶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年年如此,百听不厌。对于儿时的我,此时满满的幸福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油然而生。在异乡一个人打拼的日子,每每看见黑夜中圆圆明亮的月亮,脑海中不觉浮想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赏月的情形,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支撑着我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中秋节自古延续自今,已超越了传统节日的本身意义。多少忙碌中的人们,因为这一天一家人从不同的地方欢聚在一起;又有多少人因为有这一精神支柱支撑着走过多少风风雨雨。我想说留住心中那些美好的场景,孤单时拿出来与自己分享,就像品味一杯醇香甘美的茶。然后充满力量的去为下一个目标拼搏奋斗。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皎皎明月,闲话家常,期盼化身繁星点点,穿梭在宇宙之上,倾醉月光之下,缓了流年,慢了岁月。一辈子不短也不长,愿所有在异乡的朋友,都能停下繁忙的脚步,回家看一看年迈的父母,也让他们感受一下儿时的温暖时光。

关于中秋的散文名篇

        夕阳射出一束束金光,照在大地上,照在家乡的一草一木上。一阵微风吹过,许多的树,许多的草轻轻舞动,那样子,就像是一个个美丽的姑娘脸上闪着灿烂的光芒。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中秋节的散文,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有关中秋节的散文1

        树叶像一只只蝴蝶飘落下来,带着秋的清冷,飘向远方。仿佛在告诉我们——家乡的中秋到了。

        家乡中秋的枫叶是美丽的。

        凤凰广场那像火把一样红的枫叶,把广场衬托的红盈盈的。放眼望去,一片火红的海洋。一阵秋风吹过,平静的“火海”也翻滚起来,甚是壮观。一颗绿树嵌在一片火红中,显得格外耀眼。漫步在树林下,飘落的红叶在脚下发出咯吱的响声,为那寂寞的树林伴奏。秋天的雾也格外大!一大片雾迷迷蒙蒙,环绕在城市中间,朦朦胧胧的,仿佛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在跳舞。要是幸运,还可遇见一条清澈得宛如一条明亮的带子回荡在城市中间。平静的水面偶尔有一条顽皮的小鱼游过,使平静的水面荡漾起一圈圈涟漪,像打破了一面镜子。

        家乡中秋的田野是美丽的。

        这时,满山遍野是金灿灿的稻子,微风吹过,稻海里荡起金色的波浪。家乡中秋的花,是美丽的。

        中秋时节,校园里,婀娜多姿的菊花,香飘万里的桂花,绚丽多彩的月季花等相继开放。在中秋的花卉会上,总能看见许多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一阵阵香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的花香使人心旷神怡。花开季节,人们都去观赏。秋天的花儿没有春天的艳丽夺目。也没有夏天的繁琐,更没有冬天的冰冷。秋天的花儿是恰当好处的。

        家乡中秋的果实,是美丽的。

        金色的阳光洒在奶奶家的院子里映红了那枣树上的“玛瑙”。那一串串的大红枣给中秋节带来了喜悦。

        果园里,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橙橙的梨,紫莹莹的葡萄,果园里到处充满着瓜果飘香的气息。

        家乡的中秋节,总是那么迷人,那么美!

有关中秋节的散文2

        家乡的中秋节虽然比不上春节的热闹,比不上元宵节的绚丽多彩,比不上端午节有纪念意义,但是我却喜欢我们家乡的中秋节,因为它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

        每年中秋节晚上,我们全家人都会欢聚在一起赏月、聊天。记得去年中秋节我非常的高兴,吃完了晚饭,就拉着家人跑到阳台去看月亮,那晚的月亮可真圆啊,就像一轮金黄、明亮的大圆盘,从东方冉冉升起。把皎洁的月光毫不吝啬的洒向了大地,它看上去离我们是那么的近,仿佛伸手就能够得到。我们欣赏着这美丽的月亮,妈妈给我们端来了的月饼,金黄金黄的,就像天上的月亮,我的目光一刻也不敢离开天空,生怕一会儿的功夫,明亮的月亮就会溜走了。我们每个人都拿了个月饼,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香甜可口,竟然如此好吃,我们每个人吃的津津有味,赞叹不已。

        过了一会,听见外面响起了一阵阵鞭炮声,可能是有人在放炮祝贺节日吧!我吃着月饼,突然抬起头来,好奇的对爸爸问:“爸爸,你能告诉我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爸爸笑了,亲切的对我说:“当然可以了。相传在元朝的时候,为了反抗元朝廷的暴政,朱元璋带着我们汉族人奋起抵抗,大家相约在八月十五这天起义,可是又怕让朝廷知道了,就把消息写在纸条上,放进饼里,以送饼的名义,偷偷把消息传递出去。最后起义终于成功,为了纪念,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都会吃月饼,这样,就出现了中秋节。现在也演变成了人们一家人团圆的节日,每年的今天,在外面忙碌的人,无论身在何处,离家多远,都会千里迢迢赶回家中,跟家人团聚,感受家的温暖和温馨。”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中秋节,我爱我们家乡的中秋节,也爱我的家乡。

有关中秋节的散文3

        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观赏着又大又圆的明月。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挂在幕布一样的天空,像一个大玉盘。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让人以为月亮真的掉进了水里。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我小小的思维中情不自经的冒出几个小问号。为什么在中秋节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其他的习俗吗?

        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我们早早便在庭院前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我们才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我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就有些讲究的,长辈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妈妈告诉我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这时已经是午夜了,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我们在庭院中吃柚子,妈妈一边剥着柚子一边说:“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在这个中秋节的晚上,我不仅仅会吃月饼、赏月亮,还懂得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就例如,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有关中秋节的散文4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心在现实中平淡而满足。整日就活在自己亲手编织的幸福中。一遍一遍告诉自己:好着呢,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中秋来临时,细数身边的幸福。祝愿老父亲身体康健,祝愿一双女儿健康成长,祝愿自己夫妻没有猜忌,祝愿一家人和谐美满。我觉得,日子吧,还是很好,很甜蜜的。甚至,都觉得,那些相思的句子,多半可能就是文人们年轻时的烂漫之作。最好的中秋,就是没有思念。你最亲的人就在你的身边,多好啊。

        在微信群里,看到了一组照片。那是一位教授自家的中秋照片。照片中是满桌的贡品和温暖的烛火。教授是爸爸级别的。他的父亲是前两年去世的,留下了年迈的母亲。还有一张是风烛残年的老妈妈跪拜的照片。啊!在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里。我居然已经暂且忘记了自己的母亲——那个刚刚离开我不到两年的最亲爱的人。我真是个不孝的女儿啊!

        妈妈的一生,真的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小时候的辛勤抚养,回家摆在桌上的饭菜,早上上学黎明前黑暗里的身影,等公交车时亲吻妈妈的脸庞……这些美好的画面,深深地印在记忆里,永远温暖着女儿的心灵。然而最后两年里,母亲因患脑萎缩,逐渐混乱了思维。我们母女的快乐就减少了很多,长期没法说悄悄话了。那天,下班回家,母亲被老父亲扶坐在椅子上,紧闭着眼,再也没有醒来。不过,妈妈坚强的.在床上躺了三个月,虽然是以植物人的状态。但到现在,我都坚信,她还是有一点感觉的。因为,我看见过她流泪。我相信,每一个妈妈,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女儿,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无奈,告别是最终的结局。妈妈坚强的在床上躺了三个月,让我慢慢地接受这一切,接受她的离开。直到那天早上,我伏在她的耳畔说:“妈,我怀孕了。这次,我一定坚强的把她生下来。”不一会儿,她就走了。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她是放心的走了吗?我长大了!妈妈鼓励我、给了我更大的生活的勇气。

        “妈,妈妈……”,在车来车往的大街上,我试着叫出了声。这一辈子,我再也不能站在您面前这样亲的叫了。而且,令我难受的是,这种情况又永远不会改变。晚上,我就梦见了母亲。她还是那样的病态。醒时,母亲留下的压力和负担分明还在心上。

        添了二宝,平时很忙,也累。心态改变了很多,平和了不少。对母亲的思念啊,也像是没有那么的强烈了。可是,在这样一个午夜梦回的深夜,在这样一个传统佳节,用文字纪念一下妈妈,任眼泪流上一回。明天一早,摆上供桌,磕个头,继续忙碌的生活。

有关中秋节的散文5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苏轼客居密州时所作。词前小引:“丙辰仲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从这可看出,这年中秋节,苏轼非常高兴,喝醉后思念起身处异乡的胞弟苏辙。词人对月酌酒,心潮起伏,随即思绪翩翩,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丰富瑰丽的想象,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桃源美景,另外还唤醒了人们面对世事无常,应当珍惜当下的体悟。

        第二年的中秋节,苏轼见到了胞弟苏辙,于是又写了《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该诗记述了苏轼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秋月的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又要分离的哀伤和感慨。很难想象,在这个月圆之夜,多年未见的兄弟二人该怎样相互诉衷肠?

        相比苏轼与弟团聚的中秋节而言,唐代诗人杜甫的中秋节则无比凄冷。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中,诗人如“转蓬”一般,遇风飞转,飘泊不定。诗句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里烦闷愁苦的情绪。“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诗人听到刁斗声响起,不由得想到戍边的士卒,以及战乱中背井离乡的劳苦大众。原本合家团圆的中秋节,杜甫却为了逃避战乱,独寄蜀中,实在悲伤凄凉。

        现代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北京中秋的习俗有祭月拜月,还有买卖兔儿爷的儿童玩具。“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老舍笔下的中秋,节俗浓厚,别具风味。

        名家笔下的中秋节,大都思乡念亲,拜月怀远;而现代散文家周作人对待中秋佳节,却有异于常人。在《中秋的月亮》一文中,他说:“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

有关中秋节的散文名篇

       关于中秋的散文名篇如下:

       1、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有一篇名为《月饼》,这篇文章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吃月饼、赏月的情景,以及月饼在中秋节的重要性。同时,作者也谈到了月饼的种类、制作方法和口味,让读者更加了解了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

       2、冰心的《寄小读者》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她的《寄小读者》是一部散文集,其中有一篇名为《中秋前后》。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在中秋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以及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真挚的友谊,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3、丰子恺的《吃酒》

       丰子恺的《吃酒》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文中有一段描述他在中秋节时吃酒赏月的情景。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这种传统的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

       散文的第一个特点是形散神聚,也可以理解为形式自由,内容集中。具体来说,散文的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结构,可以自由地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同时,散文的内容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贯穿全文,将各种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这种形式自由、内容集中的特点,使得散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言近旨远

       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言近旨远,即语言平易近人,意义深远。散文的写作常常是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可以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共鸣和启发。

       3、感情真挚

       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感情真挚,即真实、自然、感人。散文注重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感受,这种情感往往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效果。在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是自然流露的,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也体现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上。

       同时,散文的语言也常常是自然流畅、平易近人的,这种语言风格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有关中秋节的散文名篇有《月迹》、《荷塘月色》。

       1、《月迹》简介。

       《月迹》是现代作家贾平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标题“月迹”,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是月的变化轨迹;也是孩子们寻月即寻找美的足迹;还可以理解为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全文不到两千字,却意蕴深远,情味悠长。

       《月迹》被选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新编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等课本中。

       2、《荷塘月色》简介。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首次发表于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着中秋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充盈全文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分别是对美的憧憬与对黑暗现实的失望。

中秋节的名称由来及活动:

       1、中秋节的名称由来。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

       2、中秋节的活动。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好了,关于“中秋节名家经典散文随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中秋节名家经典散文随笔”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