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单元作文 单元作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1.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2.小学数学老师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2.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8篇

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三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4)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6)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7)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前2组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

        (2)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先让学生然算。

        (2)问: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得对不对。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

        (2)提问:不计算,你能说说哪种分法的组数多些?

        (3)还可以每组几人来分?

        4、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全班一起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想

        1、在实际情境中,给定一个方向,学生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真正的感受,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定向观念。

        活动准备

        收集判断东西南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

        1、课前收集有关判断方向的资料。

        2、展示、交流收集材料。

        二、活动一:在操场上

        1、组织全班学生到操场上辨认方向。

        2、谁能辨认东、西、南、北?你是怎么辨认的?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向板,标上东、西、南、北。

        4、看一看、说一说: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在记录纸上把它们记下来,并标明4个方向。

        活动二:在教室里

        1、展示记录纸。

        2、互相看看有什么不同?

        3、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说一说各有什么?

        活动三:你说我做

        (给定一个方向,朝其余三个方向走)

        1、同桌2人合作,互换角色。

        2、指名上台表演。

        活动四:指挥交通

        1、模拟表演:请一名同学当黑猫警长,12名同学扮演带卡片的小动物。

        2、宣布活动规则: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评一评:谁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动物。

        4、渗透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

        谈一谈: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锐角和钝角”P38—P40。

        2、教材分析:

        《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找角、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下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能力目标:经历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和摆角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清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联系的。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节课当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小精灵聪聪”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画角、欣赏角、摆角”为主线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画一画、赏一赏和摆一摆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和交流中,求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角。

        2、指名学生说说角的组成。

        3、聪聪带着大家去找角。

        (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入小精灵聪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又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感知角。

        (1)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有角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2)提问学生: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3)追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证明2号角和4号角是直角?

        (4)教师强调:比角的方法。[+小学教学设计网_www.xxjxsj.CN=}

        (多处体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各个层次面上的学生各有所长。让学生通过学生指角的活动,重现角的形状,感知角的特征,从而复习比角的方法,为下面的分角作好准备。)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学生在小组内对这6个角进行分类。

        (2)小组汇报分类的两种分法。

        (3)教师呈现分角的方法。并边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边导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随机板书)

        (4)教师小结:辨角的技巧。

        (师生通过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分角活动,共同探究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导出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

        3、体会锐角和钝角。

        (1)教师造角,学生说出角的名字。

        (2)教师说出角的名字,学生造角。

        (3)小组内造角。

        (4)师生合作“给角画个像”。

        (5)教师强调:画角的要求。

        (通过师生互相造角的动手活动中,感受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生生的评价、师生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聪聪的评价。

        聪聪带着学生到活动乐园去玩一玩。

        (以小精灵聪聪对同学们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进入活动乐园玩。)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活动一:找角。

        2、活动二:欣赏角。

        3、活动三:摆角。

        (以活动的形式穿插“找角、欣赏角和摆角”的练习,避免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更能享受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四、承上启下,评价总结。

        1、交流体验,欢送聪聪。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课后找找家里的角,并说上名字,看谁找得又准又多!

篇二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篇三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一步研究数的计算。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图,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图形编排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从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加减混合对学生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减打下基础,以上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种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2)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理解图意,了解语言和图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3、情感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美的情操,让学生了解加减混合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同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呢?我准备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接下来我将重点向各位专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首先通过一个电脑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一种探索的情景:动物王国联欢会,所有的小动物都来参加巨大的盛会,树上机灵的小猴,草地里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猫、小狗……都来了,还有湖里欢乐游玩的4只白天鹅,这时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抛出问题:护理油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湖里一共有几只白天鹅?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3。再显示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的场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现在湖里还有几只天鹅?教师配合学生说的在43后面板书“-2”把算式写完整“43-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4加3后面减2?应到学生观察图画说清图意,说明算理,从而实现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图上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根据学生说的出示:43-2并标明计算顺序。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7减2?进一步的我们设计第二个情景:“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闹,突然离开了2只后,又跑来了3只”连续变化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鹿?”结合学生回答写出算式并板书:4-23=()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顺序以及算理,配合学生说的出示思维线并板书:4-23=5。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结合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闯关练习,闯关一:首先帮助小

        猴解决问题:小猴爬到树上首先摘了7个香蕉,不小心掉了4个,接着又摘了1个,现在小猴手中有几个香蕉?通过闯关练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为什么要设计闯关一内容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闯关二:出示课本75页做一做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并说明算理,同时我们设计闯关2的内容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闯关三:完成课本76页计算题,在完成本题时我力求练习形式新颖,有趣,我会采用开火车,抢答等形式汇报计算结果。同时我们设计闯关三的环节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体现我们教材的前后呼应与连贯。通过一系列的闯关练习,师生互动,让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及时的进行小结。下面是我本节课的一个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严谨美观,起到画龙点睛构建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教学反馈与评价

        1、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即教师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及答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本节课设计三个反馈环节:①通过闯关抢答,巩固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目标;②通过练习说图意,交流、汇报达到能力目标;③通过课后练习,应用实践达到感情德育目标。

        2、教学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创新的要给予表扬,有知识障碍的,给予耐心的引导、纠正、鼓励,通过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四、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此本节课作以下几点设计说明:1、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围绕“引发—探求—归纳—应用”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如在例题1、2中通过情境设计,引发问题的产生,探求归纳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加强应用与实践来组织教学过程,注意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启发与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皆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步步深入,从各个反馈层面收集信息,保证师生的思维同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3、加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动眼(及观察)、动嘴、动脑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成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一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4、重视教学过程中思想的渗透,创造出创新的思维空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8篇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 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 范文 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 教育 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 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 三年级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 母亲节 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 方法 ,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 学习态度 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 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 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 说说 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 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 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 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 反思 ]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 教学方法 。

        一 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 儿童 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 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2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3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4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5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6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8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2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习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习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四、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4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材钻研能力,培养教学骨干,更深入的开展课题(数学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教师们能一展自己的风采,学校特举行此次数学教学设计比赛。

        二、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以个人为单位,40岁以内青年教师参与。

        2、比赛内容:为做到公平公正,参赛教师将抽取现任年级本册教学内容作为参赛内容。内容由评委选择确定,即从每个年级选择五至六个教学内容,再由各年级备课组长抽签确定本年级具体内容。

        3、比赛时间定于第八周星期二下午2:00开始,地点阶梯教室,比赛时间为一小时。

        三、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四、比赛评委名单:

        刘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评分标准:

        见附表。

        兴国县洪门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