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单元作文 单元作文

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_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_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_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2.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几节课

3.人教版 小学数学全册电子书

4.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5.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6.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77页思考题怎么做

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_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第一单元 时 分 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另一个加数 = 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差 + 减数 = 被减数 或 被减数 = 差 + 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2)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或 先算72-30=42,再算42+2=44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 “应准备”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6是4的几倍? 36÷4=9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A,求这个数。 用除法计算: A÷倍数=这个数

        已知一个数的5倍数是35,求这个数? 35÷5=7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一个数×倍数= 结果

        9的6倍是多少? 9×6=54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 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2、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几节课

       一、位置与方向。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三、复式统计表。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五、面积。

       六、年、月、日。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八、数学广角──搭配(二)。

       《小学三年级数学》 是由2006年7月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陆志昌,该书是新课程解题方法超级宝典之小学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专册。

       本书由全国范围内一批富有经验的知名学科老师,从现有教材尤其是新课标教材所呈现的理念内容,知识体系中,从全国数以百计的各类考试状元、竞赛获奖者的学习经验和总结提炼中,从每位老师各自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感受中。

       提纯归纳、总结升华、探索规律、凝炼方法,精心编写了这一套“新课程解题方法超级宝典”系列丛书,意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材料、最精当的训练、最科学的思路、最实用的方法,意在使你付出一倍的汗水,取得十倍的喜悦,花同样的心血,收获骄人的成绩。

人教版 小学数学全册电子书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实录 1.回顾平均分。 师: 中秋节的晚上, 阳阳和月月在分吃月饼, 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一共有 4 个月饼, 合理地分给两个人, 每人分几个? 一共有 2 个月饼, 也合理地分给两个人, 每人分几个? 师: 像这样, 每人分得同样多, 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 平均分) 师: 可是, 月饼只有一个, 还能平均分吗? 生: 能。 师: 如果请你来分, 你打算怎么分? 生: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 2 份, 一人一半。 师: (课件演示不平均分法) 这样分可以说是一半吗? 生: 不是。 师: 怎样分才可以说是一半呢? 生: 平均分。 师: 好, 我来试一试, 是这样吗? (课件演示平均分法) 可见, 只有平均分, 我们才可以说是“一半”。 (课件出示: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 2 份, 每一份是它的一半。) 2、 表示一半 师: 可是, 这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来, 这个同学。 生: 1/2 师: 同学们, 听说过这个数吗? 生: 听说过。 师: 像 1/2 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板书: 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 认识) 师: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二份, 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 1/2, 另一份呢? (也是这个蛋糕的 1/2)(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 分数线、 分母、 分子) 它指的是谁? 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月饼的 1/2 的吗? 3、 找到长方形的 1/2 拿一张长方形, 先折一折, 把它的 1/2 涂上颜色。(音乐) 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 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 1/2 呢? 生 1: 都是一半 生 2: 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 2 份, 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 折法不同没关系, 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 每一份都是它的 1/2。 4、 练习巩固 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1/2, 小结: 无论是一个月饼, 还是一个图形, 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 每一份就是它的1/2。 5、 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4、 1/8、 1/3、 1/6……(师板书) 想不想也用一个图形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 先折一折, 并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行吗? 都迫不及待了, 拿出第二个图形, 开始吧。 (音乐) 汇报: 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 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 1: 我把它分成 8 份, 涂色部分是它的 1/8。 师: 说的已经很好了, 就差两个字了, 生 1: 平均 师: 哦。 想起来了。 他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 8 份, 每份是它的 1/8。 真好, 还有吗? 生 2: 我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 4 份, 涂了其中一份, 每份是它的 1/4。 师: 行吗? 这个同学表示出了四分之一, 其实每个同学都表示出来了对不对? 这样, 谁都有机会, 把你的作品轻轻地放在桌上, 同桌俩互相说一说, 好吗? 小组内交流。 同学们, 用一个图形表示出几分之一容易吗? 但是, 深入下去你会发现, 其实这里的学问啊, 可不简单。 瞧, 我从大伙那里收集到了 一些作品, 有长方形, 有正方形, 还有圆形。 来, 老师看看谁反应快。 展示作品: 长方形、 正方形、 圆形表示的 1/4 (1) 形状不同, 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 1/4? 生: 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 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2) 不同的图形, 能不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 (能) (3) 那相同的图形, 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哪些同学拿到的是圆? 把你的作品高高举起来, 同学们瞧, 这里有 1/2、 1/4、 还有 1/8, 收集作品) 6、 比较分数大小 (1) 展示作品: 圆形表示的 1/2、 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 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 1: 1/4 生 2: 1/2 1/2 表示哪一部分? (一大块) 1/4 呢? (一小块) 中间用什么符号? (大于号) (2)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圆, 如果用它表示出 1/8, 和 1/2、 1/4 比, 想象一下怎么样? (小) 谁做出了 1/8, 拿出来, 比较一下。 跟你想象的一样吗? 用学生作品验证。 (3) 这是圆形, 那同样大小的长方形、 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 谁表示的分数大? 谁表示的分数小呢? 赶快比一比, 说一说, 开始。 组内比较。 7、 分数的书写。 (1) 认识了这么多分数, 你会写分数吗? 好, 拿出手指跟我一起写一个 1/2。 先写中间一短横, 注意不要写太长, 短横下面写上 2, 写在下面正中间, 短横上面写上 1,同样写在正中间。 会写了吗? 好, 我们来看, (2)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书上练习) 能不能? 打开数学书, 翻到 93 页, 找到做一做第一题, 在括号里填上分数。 写完了吗? 谁愿意大声说一说你写了哪 4 个分数? 汇报: 1/3 1/6 1/9 1/8 8、 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仔细观察你写的这几个分数, 它们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呢? 正如大家都有自己的名字,分数的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名字。 想知道吗? 数学课本 94 页的下面就有, 看谁先找到。 找到了 赶紧看看, 看仔细了 , 现在把数学书合起来, 还能说出来吗? 自信的同学, 那就请你把数学书合起来吧, 来, 中间短横, 是? (分数线 板书) 表示平均分 2 是? (分母) 分母是 2 表示平均分成? (2 份) 1 是? (分子) 分子是 1 表示其中的一份。 记住了吗? 那老师考考你, 1/6 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呢? 关于分数各部分名称, 还有问题吗? 9、 练习 先看图估一估, 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长方形 1 1/3 先估, 课件移动 1/3, 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 3 份。 1/6 先估, 课件移动 1/6, 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 6 份。 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 有什么窍门? 生 1: 1/3 是下面的 2 倍。 借助观察比较估计, 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下面,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遍, 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 1 之间有联系吗? 下一个问题, 还能往下平均分吗? 再往下分, 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生说。 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 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真棒, 下面, 我们再到生活中去看一看, 好吗? 10、 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 法国国旗(1/3) 五角星 (1/5) 巧克力(1/8) 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 1/3 一起说 每人吃一份, 可以给几个人吃? 11、 播放: 多美滋 1+1 奶粉广告 老师还给大家到来一段广告, 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四份, 可是转身一看来了八人, 他会怎么办呢? 不着急, 正当他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后,又来了 第九个人他又会怎么办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有一个问题, 边看广告, 可别忘了想想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行吗? 来, 看谁坐的最直。 好玩吗? 数学课的内容可不仅仅是好玩, 看到广告中的画面, 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 能想到 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 1/4? 生: 第一幅画面, 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吃到一份 生: 能想到 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 1/8? 生: 第三、 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8 份, 每人吃到一份 生: 能想到 1/2 这里的 1/2 是整个蛋糕的 1/2 吗? 生: 不是, 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 1/2 生: 1/9 如果开始就有 9 个人, 平均分成 9 份, 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1/9? 12、 最后, 老师送给大家两个分数: 1/100、 99/100 。 你们会读这两个分数吗? 它们也可以简读成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句话: 天才, 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 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师: 看完这句话, 告诉我, 如果你想获得 100 份的成功, 只有 1 份的小聪明, 够吗? (不够) 不努力行吗? (不行) 你必须付出 99 份的努力, 才能获得这 100 份的成功。 13、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电子课本pdf》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s/1d3xAKTRK4wfZm4LPdA5d2Q

提取码:wg5g

       人教版小学数学电子课本pdf|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1).pdf|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pdf|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pdf

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教案# 导语《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让学生认识秤。

        第二层次:认识天平

        教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克的认识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多于1克的质量的认识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

        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

        三、千克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

        (2)认识台秤。

        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

        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

        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

        四、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1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

        (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

        (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

        (1)基本练习——给( )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健康测评

        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六、评价、小结;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二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很重。

        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

        (2)掂一掂。

        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我的铅笔头。

        生2: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

        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77页思考题怎么做

       《什么是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课本的44、4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重点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

       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我综合运用“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则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法主要体现如下两大特色:

       1、教学过程体现“两全、三动、一参与”:那就是让全班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2、体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设境激趣,导入新课——操作探究,构建新知——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借着08奥运会的契机,上课一开始,我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同学们,08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动物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瞧,一只蚂蚁正在练习跑步呢。

       生动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我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这只蚂蚁是沿着树叶的什么跑的:引导他们发现从起点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走,又回到了起点,跑的是树叶的一周。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树叶一周”的含义,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为下面学习什么是周长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描一描,说一说

       “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从收集到的树叶中挑一片,在一张纸上用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行吗?”

       在学生独立活动之后,我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 “是怎样描的”。学生在描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起点,这时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明确:不管从哪里开始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从而渗透“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的含义,教师小结并板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然后让学生描一描课后练习题第一题中的图形。

       在学生经历了上述活动后,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的描述性概念。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周长”,而且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并用手去摸一摸他们,让学生切实感受周长的存在,理解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从物体表面的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紧接着教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还可以让他们明白不仅我们身边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引导学生认识腰围,头围

       “商店有大、中、小码三种型号的裤子,陈老师想买一条,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我适合穿什么码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量腰围。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互相合作,量出同桌的腰围。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

       (三)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没闯过一关就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

       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小组中与同学合作,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学会量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几何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第二关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上两个练习 .

       第三关:为了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判断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让学生看出第一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不一样,第二题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

       整个闯关游戏由易到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为了可把本节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方法进行归纳梳理我设计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②有关周长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2、拓展延伸:课后找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测量它的周长。设计意图:这样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限延伸。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课题,从树叶和一个图形入手,再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生活中的物体或具体的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这样从个别到一般地深化学生对“什么是周长”的认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

       第一章

       除

       法

       一、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一、

       教学内容:

       教材

       P1~2

       页。

       二、教学目标:

       认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首位能整除),能正确、熟练的口算或列

       竖式计算。

       情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并掌握小组合作学习

       的基础方法。

       操作:掌握列竖式的方法与基本要求,做到工整、正确。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口算或列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首位能整除),能熟

       练,正确的进行计算。

       明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首位能整除)的算理、算法,正确计算

       四、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草稿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出示情景图,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那么你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我们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

       40

       ÷

       2=

       (

       )

       这道题目应该怎样计算呢,请你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指名口答,师

       板书)

       如果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我们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

       46

       ÷

       2=

       (

       )

       这道题目还能不能像刚才一样能够整除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

       容!

       板书课题:除法(首位能整除)

       2

       、新授

       现在,请小组讨论一下,像这样的除法我们可以怎样来计算?并用你们的方

       法计算出答案。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方法

       1

       :(口算)

       每人先分得

       2

       捆是

       20

       枝,再分得

       3

       枝,合起来是

       23

       枝。

       板书:

       40

       ÷

       2=20

       、

       6

       ÷

       2=3

       、

       20+3=23

       方法

       2

       :(列竖式计算)

       板书:

       2

       3

       .

       2

       )

       4

       6

       4

       .

       6

       6

       .

       0

       三数上

       2

       为什么写在商在十位上。

       请大家把书翻开,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本,有不

       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3

       、练习

       (

       1

       )、想想做做

       1

       将想想做做第

       1

       题一组一组的做在课本上。

       指名生口答,集体订正。

       你发现第一题的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那么我们以后在做这样的口算时怎样算

       比较简便?

       (

       2

       )、想想做做

       2

       接下来请大家看想想做做的第二题,先请大家把前两题做在课本上,请两位

       同学上黑板来做。

       集体订正,我们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第一题的

       3

       为什么写在商

       的十位上?

       (

       3

       )、想想做做

       4

       请大家看第四题的图,告诉大家,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题目要求“可以分成几组”其实就是求什么?

       要求“

       39

       里面有多少个

       3

       ?”应该怎样列式?请大家做在课堂练习本上,集

       体订正。

       (

       4

       )、想想做做

       5

       指名读题

       我们要想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点,必须先求出什么?

       杨树树苗每棵多少钱怎么算?松树树苗每棵多少钱怎么算?请大家计算一

       下,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集体订正。

       4

       、作业

       想想做做第

       3

       题

       教后记: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都是通过提前做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一)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60页的知识。是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不进位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算理;熟练掌握了口算乘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综合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会用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行计算,并会把该方法运用于更多位数的乘法。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观察、引导演示,动手操作,体会自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获得自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中的成功感。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情景再现,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算理,会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美术课画图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在美术课上绘画吗?

        学生:喜欢。

        教师:三位小朋友们正在做手工,大家看看,小明、小敏、小丽正在做贺卡呢,大家看看他们做卡片时都用到些什么?

        学生:彩笔,纸板,铅笔。

        教师: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会带,教师选择性板书: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二)、合作探究。

        1、解决问题。

        教师:小精灵呀和大家一样,也是想知道桌子上一共有几支彩笔,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再约学生一起分析情景图,图中一共有三盒彩笔,每盒有12支彩笔。)大家知道了这些,要怎样列式呢?分小组讨论。

        学生1:12+12+12=36,每盒彩笔12支,一共有三盒,就是三个12相加。

        学生2:123=36,因为12=10+2所以123=103+23=36。

        学生3:123=36,因为12=9+3,所以123=93+33=36。

        教师:大家真了不起,想起这么多的方法,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下子就把小精灵和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除了以上方法大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以前大家学过列竖式使加法变得更简单,那么乘法可不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使计算更简便?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笔算乘法这个问题。

        教师:用竖式计算加法是用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顾:加数加上加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总结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师:在乘法中,规定两个相乘的数叫因数,和加法竖式一样,因数乘以因数,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列出乘法竖式,边列边讲解)。那具体要怎样计算呢?大家分组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学生1:先把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学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教师:大家的想法呢,统一起来就133=30,23=6,30+6=36,和刚才开始时的第二种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竖式表示。

        3、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

        大家来说说今天学到什么?

        学生:多位数乘一位数,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

        (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黑板演示教材60页做一做第一第二题,集体纠错。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同组中组员的表现怎么样?

        3、对全班学生给予表扬。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二)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1.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3.小棒可以演示。

        4.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5.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1.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2.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3.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4.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三)

        教学内容:

        xx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四)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好了,今天关于“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2023最新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