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单元作文 单元作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_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
zmhk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_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2.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
5.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
6.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 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活动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如何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情景图: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猜一猜这里能坐多少人?
用100以内的数还能表示吗?
引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我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并能说出它们的组成。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学习75页主题图。
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教材中数小正方体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十个十个地数,再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且总结出: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板书出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师:那么千在计数器的哪个位置呢?
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即找到计数单位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计数单位千。那你们会不会数1000以内的数呢?
生:会。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学生大声地数出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
练习: 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九十八数到二百零三。
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同桌合作,一人数一个数。先独立数,再汇报展示。)
汇报交流时,教师借助计数器,讲清楚为什么一百九十九后面是二百,以及为什么九百九十九后面是一千。重点强调满十向下一位进1.
目标检测一:
1、我会填。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我会数。
一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六百八十九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下面的小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
(二百三十五个,并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即1000以内数的读写。)
(2)、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师:二百三十五,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呢?
借助计数器,让学生试着写出这个数,再读出来。强调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练习:看图写数。
课件出示小正方体图,一幅有230个,另一幅有203个。并由此讲解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并让学生再多举出这样的数,加深印象。
目标检测二:
1、判断:
456 读作:四五六。 ( )
三百零九 写作:390. ( )
3个百和6个十组成:306. ( )
2、读数,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并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624 305 1000
3、读出生活中的数字。
广场上有375只鸽子。
同学们手中有580个气球。
这片树林有805棵树。
三、总结评价,内化提高。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的如何呢?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二)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1000以内数的方法。
(2)运用计数工具,使学生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掌握1000以内数的组成。
(3)让学生认识算盘,知道在算盘上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三位数。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以及在算盘上拨珠记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的概念,用算盘来数数和记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 59的前一个数是(58 ),后一个数是(60)。
70里面有(7)个十,35里有(35)个一。
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2.数一数:
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1等于多少?(100)你还能接着往下数吗?
(二)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看74页体育馆的座位图,图画的小朋友们在讨论什么?你猜一猜体育馆大约有多少人?(课件出示74页情境图)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同学们这么大的数都知道,刚才我们说的数都比100大,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1. 例1认识计数单位千:
问:我们学过哪些数位和计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一、十、百)
(1)逐个出示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数到10。问;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多少?(十)
教师板书: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十。
(2)再逐个出示10个10个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0数到100。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多少?(一百)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
教师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如果小正方体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比较快?(可以一百一百的数)
再逐个出示10个100个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一排一排地数,并问:一排是多少?(一个百)追问:一个百是多少?(一百)继续问:两排是多少
数到9个百后问:9个百再添上1个百是多少?怎么表示?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回答:10个百,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千是比百还大的计数单位。
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总结:(10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十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小组合作交流,分组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当物体个数不太多时,可以一个一个或十个十个地数;当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师拿出计数器或课件演示分别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拨一个珠子问学生各表示什么?(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和一个千)
计数器演示120、203、312,让学生试读,有困难学生,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试着从960到1000一十一十的拨珠,边拨珠边读,引出例2.
3.例2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出示点子图
(1)问:图上有多少点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试着数一数。让后回答多少点,并说出用什么方法数的。(①、10个10个数,再一个一个数。②、先把100都圈出来,然后再圈十个,最后一个一个数。)
学生汇报数出的结果。(二百三十五)
教师用课件出示小棒图,深化对二百三十五的认识,问:二百三十五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二百三十五是由2个百、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2)千以内数的读写
a.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35,问:怎么读写这个数呢?(写作:235 读作:二百三十五)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并回答:写数时从高位写起,2个百就在百位上写2,3个十就在十位上写3,5个一就在个位上写5。读数时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2就读二百,十位上是3就读三十,个位上是5就读五。
教师归纳总结:读数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b.归纳千以内数的读法
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302、130、500。问:这些数会读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并回答:这三个数分别是三百零二、一百三十、五百。发现这些数里面都有零,有的零能读出来,有的不读。
归纳总结千以内数的三位数的读法:千以内的数,读数要从高位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或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
4.例3 一千的组成
(1)出示彩点图
问:这么多的彩点,你能数出是多少来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用什么方法数,然后汇报:①10个10个地数,有100个10;100个100个地数,有10个100.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总结板书:1000里面有10个100,有100个10。
5.例4用算盘数数和记数
教师:前面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可以用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1)认识算盘
教师出示算盘,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并讲解算盘的各部分名称。(框、梁、档、上珠、下珠)
教师简单介绍算盘的来历及作用。让学生感知我国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算盘是一种记数和算数的工具,非常强大,今天我们简单的学习它的数学和记数功能。知道算盘上每一档的珠子怎么表示数吗?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说明:上下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一般下珠满五个时,用一个上珠拨下来表示。空档表示0。
(2)介绍算盘拨数方法
a.认识算盘上的1-9各数。
b.拨珠方法:拨下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出上珠用中指。
c.拨数前要确定好个位,让后找出十位、百位、千位所在位置。拨数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自己拨数。
教师:我们试着拨出563这个数。学生操作,可以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针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导和帮助。
(4)总结在算盘上拨数的方法
a.先确定个位。任意选定某个档为个位,然后依次向左为十位百位、千位等。
b.用算珠表示数。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位上的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数,即用空档表示。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
答案:534元
2.填一填
1.867这个数由( 8 )个百、( 6 )个十、( 7 )个一组成。
2.在990中,从左边数第一个?9?表示( 9个百 ),第二个?9?表示( 9个十 )。
四、拓展提升
1.绿框中有多少格?
400+60+8=468(格)
答:一共有468格。
2. 一个数,从右边数第一位上的数是2,第二位上的数比第一位上的多4,第三位上的数比第二位上少1,这个数是多少?
2+4=6 6-1=5
答:这个数是562.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知道了千是比百大的计数单位,学会了怎么读写千以内的数,会用算盘数数和记数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抽象、概括,使学生体会,因为要解决问题才有了计算,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入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4、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旧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信心通过吗?请看第一题(电脑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
1.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十八 ( )七二十八
2.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24?4 9?3 8?4
(挑选一两个点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对说得好的学生给予小兔头像作为奖品)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运算,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师:同学们,会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怎样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快。
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 情景导入 、 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光明小学去看看,想去吗?他们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把自己的教室装扮的可漂亮了。你们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P48情境图)
1、发现数学信息
生: 它 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 五彩 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 朋友。带来27个五彩气球,每9个摆一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依次出示三组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请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你的问题
生: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
生: 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 朋友,每个小 朋友 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生:组带来27个 五彩气 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依次出示有针对性的三个数学问题。
3、解决数学问题
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问题,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有能力的小组,可以把三个问题都解决。
4、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解决?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每行挂多少面?
师:怎么样列式,等于几?生: 56?8=7 ( 面 ) 你是怎么算的?
生: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为什么要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去求商,而不是用其他的口诀?(因为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师:说得真棒!其他组的同学也是这么算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老师这里还有个疑问,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疑问吗?好!如果挂成7行呢?指名回答,生再回答是怎样求出商的?教师引导得出:要求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除法来计算,56?7=8(面),理由和56?8=7一样。
5、观察算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得出:一个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师随机出题,然后评价
6、教学第2个问题
同学们太聪明了,把老师的疑问解决了,真了不起!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电脑出示:指明回答并着重让生说出是怎样求商的。刚刚我们说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那你看这样的口诀行吗?为什么?像这样的口诀还有哪些?
7、解决第3个问题。
你们太棒了!谁来解决第3个问题。指明回答,接着马上指出还可以怎么挂?恩,这两道算式我们也是用了同一句口诀。
8、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49?7、27?刚刚我们计算这些算式(56?8、56?79), 分别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
生:用7、8、9的乘法口诀
师: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随机板书
师:刚刚你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光明小学的小朋友很想和你们交朋友,所以邀请你们去和他们一起过节日,你们想去吗?看!火车来了!但是列车员阿姨说了,你们必须先通过她的挑战才能上车。有信心通过吗?好!
三、巩固提高
1、第1关:吹泡泡(每个泡泡上都有一个问题,你回答对了,这个泡泡酒属于你,谁想拿走第一个泡泡?)
2、第2关:做一做,并说说你的发现?
3、第3关:小兔过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才到蘑菇)
4、第4关:小鸟回家
5、第5关:看谁最棒
师:火车开动咯!你们做的太好了,我为你们骄傲,大家用掌声为我们表示祝贺吧!
四、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56?7=8
想:口诀七八五十六 想:口诀七八五十六
49?7=7 36?9=4
想:口诀七七四十九 想:口诀四九三十六。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
难点:理解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第37页主题图。)
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班的教室。
1. 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都准备了些什么?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1) 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 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给7个小组。
(3) 第三个小组的同学带来了27个彩色气球,要每9个摆成一行。
2. 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1) 平均每行挂几面?
(2) 平均每组分几颗?
(3) 可以摆几行?
(二)探究新知
教学教材第38页例1.
从主题图中引出例1: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可以怎样计算呢?
(1)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列出算式:56?8= (教师板书)
问:你能不能试着独立做做?
学生独立试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8的商,想到七乘八得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4) 变换上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56?7这个算式的商吗?
(5) 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5?7=8)
2.教材第39页例2.
从主题图中引出例2。
(1) 教师读题,提问:怎么列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9=
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试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 小组轮流汇报。
引导学生小结:求27?9的商,想到三乘九得二十七,所以27?9的商是3。
(3)变换上题,独立口算。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27?3这个算式的商吗?
(4)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 7?4= 8?2= 8?6=
28?4= 16?2= 48?6=
28?7= 16?8= 48?8=
附答案:28,7,4;16,8,2;48,8,6
2. 5?( )=35 6?( )=42 49?7=( )
32?8=( ) 24?8=( ) 8?8=( )
附答案:7,7,7,4,3,64
3.( )八五十六 七( )六十三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八( )七十二 ( )七二十八
( )八四十八 ( )七四十二
附答案:七,九,九,九,九,四,六,六
(四)拓展提升
1、7?9= 8?9= 9?6=
63?7= 72?8= 54?6=
63?9= 72?9= 54?9=
附答案:63,9,7;72,9,8;54,9,6
附答案:36?4,81?9,27?3,45?9,54?6商是9
21?3,35?5,42?6,14?2,28?4商是7
16?2,64?8,32?4,48?6,56?7商是8
2、
27?9= 48?8= 24?8=
36?9= 35?7= 14?7=
42?7= 18?9= 72?9=
56?8= 64?8= 21?7=
附答案:3,6,3,4,5,2,6,2,8,7,8,3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1、我学会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我懂得了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数 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板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 想:七(八)五十六
3?9=27 口诀:三九二十七
27?3=9 想:(三)九二十七
27?9=3 想:三(九)二十七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二年级# 导语心理学中,印象的初始信息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印象对事物接下来顺利发展是多么重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之初,如果我们留给学生数学的印象是枯燥的、乏味的、复杂的,将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排斥与厌恶,所以做一份优质又充满趣味的数学教案很不容易啊!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
(2)2X6+7=19
(3)2X8+3=19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说:在不称的情况下,根据我们平时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能不能估计出20个苹果有多重呢?
学生1:苹果有大有小,应该根据大小来估计。
学生2:一般大个的苹果4个大约1千克,中等个的5个大约1千克。
教师:那么根据我们估计的来算一算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20?4=5(千克);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20?5=4(千克)。
教师:解答正确吗?我们检验一下吧。
学生:我们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是不是4个或5个是1千克。
学生实际操作,然后教师总结: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先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秤一下。
学生:是的,我们买东西时,卖东西的师傅基本上都能估计出卖出物品的质量。
三、课堂练习
1.填单位。
答案:克 、千克、克、克
2. 说出他们的体重。
答案:30千克;35千克;65千克。
四、拓展提升
1.比较大小
2千克 ○ 2000克 800克 ○ 1千克
5千克 ○ 4900克 2500克 ○ 3千克
答案:=;<;>;<。
2.小芳抱着3个玩具一起称,共重30千克,每个玩具1千克,小芳体重是多少千克?
30-1?3=27(千克)
答:小芳体重是27千克。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a:我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000克=1千克
学生b:我学会怎样使用常用的几种秤。
学生c:我还掌握了怎么估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并能用估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题策略,比较结果时,体验解题策略的不同,解题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并能对解题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掌握用估算解题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掌握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口述算理,能灵活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0+50=80 90-40=50 90+10=100
80-50=30 40+50=90 100-90=10
20+70=90 10+90=100 70-30=40
2. 填一填
(1)80里面有(8)个十;150里面有(15 )个十。
(2)500里面有(5)个百;1300里面有( 13 )个百。
(3)4000里面有( 4 )个千;10000里面有(10 )个千。
(4)2000里面有(2)个千,2000里面有(20)个百。
3. 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妈妈买了一台电脑花了3997元,约是(4000)元。
(2)欣欣小学有708人,约是(700)人。
(3)果园里有2398棵果树,约是( 2400)棵。
(二)引出新课
出示95页主题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电视机和冰箱的价格,问题是买这两样电器一共花多少钱)
问:你能帮爷爷解决这个问题吗?(要求两件电器一共多少钱,就是把这两件电器的价钱加起来)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整百或整千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 例11:
(1)问:怎么列式呢?( 1000+2000= )
问:算式写出来了,该怎样计算呢,你是怎样想的,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1:我认为1000+2000就是1个千加2个千等于3个千,是3000。
学生2:我根据1+2=3,可以想出1000+2000=3000。
学生3:我根据10+20=30,可以推出1000+2000=3000。
教师:同学们太棒了,能够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学生1用的是数组成规律的方法,学生2和学生3由1+2=3或10+20=30想出了1000+2000=3000,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出喜欢的方法)
(2)教师:爷爷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冰箱比电视贵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说一说。
(冰箱比电视贵多少,就是冰箱的价钱比电视的价钱多多少?)
问:怎么计算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
问:怎么列式呢?(2000-1000= )
教师:计算减法,该怎样想?讨论一下。
学生1:可以这样想:2个千减1个千剩下1个千,就是1000。
学生2:由2-1=1,可以推出,2000-1000=1000。
学生3:可以想加法:1000+( )=2000呢?1000+1000=2000,可以推导出。2000-1000=1000。
教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几种方法,你喜欢用哪种。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
2.例12
(1)出示80+50=;130-50=让学生讨论交流算法,自己试做。
生1: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生2:由8+5=13想到80+50=130.
生3:先算8+5=13,在将后面的?0?补上,就是130。
(2)想130-50=
生1: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生2:由13-5=8可以想出,130-50=80。
教师: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想出这么多办法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看下面一组题目,小组讨论怎么计算,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3)出示:900+600=;1500-600=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得出结果。(900+600=1500;1500-600=900)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它们看成几个百,几个千来加或减。
3.例13 估算解决问题
出示例13图:
(1)引导看图,问:同学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从图中我知道了电话机358元,电吹风218元。问题是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分小组讨论,研究算法。
学生1:我想把358和218加起来,看看超没超过500,可是,我们没学过358+218的计算,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2:不用算358+218,我们可以这样想:电话机超过了300元,电吹风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
教师:同学们这种想法可以吗?(可以)我们检验一下解答是否正确?说一说吧。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1回答: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买电吹风。
学生2回答:即使电话机300元,500-300=200,也不够买电吹风。
教师:通过刚才检验,我们解答正确吗?(正确)
(2)带500元不够,那么我们带700元够吗?大家讨论一下,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可以这样想: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到300元。400+300=700,带700元肯定够。
有的学生可能这样回答:300+200=500,58+18<100,所以,带600元就够了。
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验算。
分小组讨论,估算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把题中的数估算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再进行计算。
三、课堂练习
1. 计算。
200+400= 600 3000+6000= 9000
600-400= 200 9000-3000=6000
70+50 = 120 800+900=1700
120-50 = 70 1700-900=800
2. 捉鼠竞赛。
3. 解决问题。
红星小学有628名学生,白云小学有276名学生,这两所小学的学生达到1000名了吗?
628名不足700名,276名不足300名,700+300=1000,这两所小学学生达不到1000名。
四、拓展提升
1.根据描述,填表。
红星小学有学生1350人,育才小学的人数比红星小学少一些。红星小学人数比育红小学少一些。(在表中填上学校名字)
2.在○里填上整百数(不能重复),使每条边上的三个数加起来都是1000。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a:我们学习了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学生b:我学会了用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c: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它们看成几个百,几个千来加或减。
学生d: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把题中的数估算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再进行计算。
板书
整百、整千加减法
1000+2000=3000,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
80+50=130,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130-50=80,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电话358元 电吹风 218元
带500元,够吗?
300+200=500(元) 不够。
带700元,够吗?
400+300=700(元) 够。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二)教学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在交流与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选择口算方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去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数是几。
1200 3600 650 80
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猜出上面各数。
2、观察上面这些数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师:利用数的组成规律,我们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出示课题: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教学例11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了,刚才老师在街上遇到你们村的王大爷,他笑着对我说,去年收成好,挣了不少钱.这不,他昨天上街买了一台电视机1000元,一台电冰箱2000元(板书:电视机1000元,电冰箱2000元)
2、小朋友看到这两个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
(1)、电视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2)、电视机比电冰箱便宜多少元?
(3)、电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学生尝试解决第一问题。
1000+2000=
怎样计算1000+2000等于多少呢?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生: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生:从1+2=3想出1000+2000=3000.
生:从100+200=300想出1000+2000=3000.
3、适当点拨方法优化,(同学们可真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用数的组成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更聪明,由1+2=3想出了1000+2000=3000.这么多方法.你欢哪种方法?)
4、另外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1)、选择一题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教学例12
1、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出示50、80、130这一组数,2人一组,分别想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2、出示:80+50 = 130-50=
学生交流算法。(几种可能性):
生1:8个十加5个十13个十是130.
生2:由8+5=13想到80+50=130
生3:先算8+5=13,再将后面的0补上,就是130.
130-50=80.
生1: 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8个十是80.
生2:由13-5=8想到130-50=80.
?
他想的方法和别人不同,你们想对他说点什么呀?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把它们补充完整,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打开书本,P81下面小精灵聪聪还有两个题目想考考你,赶快来展示你的本领吧!
900+600= 1500-600=
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4、师生共同小结: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就用哪一种方法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卡片形式)
800+400= 3000+6000= 70+50=
1200-500= 9000-5000= 1500+1000=
2、做一做。
3、捉鼠竞赛。P83,1。
4、提高题(机动)碰碰球。
只要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等于500,这两个球就碰起来了。(先算一算再用线连起来)
300 600 100 150 450 800 50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 8×()<38 7×()<40指名回答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x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2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3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4一、情景设计
1、口诀接龙的游戏导入新课,任意指名学生对口诀。
2、()里能填几?
3×()<19 6×()<38()×8<55练习口诀思考并填空,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游戏中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为试商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请你完成这道题21÷8,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全班汇报交流。
2、如果把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情景图)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个盘子大约放几个草莓?先估计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如何检验?完成竖式。
(3)为什么商是6而不是5或7?如何答?
3、你能小结一下在“分草莓”这道题中,我们是怎么试商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做小结。
4、完成“试一试”:()里能填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名一人在黑板上做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中1至5题。
第1题:创设摘苹果的情景,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任意选择一个苹果,在小组内交流试商的方法,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正确书写竖式。
第3题:创设错误门诊的情景,让学生独立改错。
第4、5题,要求学生说出题意,独立列式,并清楚回答问题。
2、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试商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 6×5= 2×9= 6×3=
5×5= 3×4= 2×4= 5×4=
20÷4= 35÷5= 12÷3= 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怎么写
《平移和旋转》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呈现游乐场活动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学生同桌交流,说说如何按不同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一分类。
3、学生汇报如何分类,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4、教师小结:像刚才这些直直地移动是平移现象;而像风车这样转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
5、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6、请孩子们静静地想一想物体平移的时候是怎么动的,旋转的时候又是怎么动的。
7、想好的同学站起来做一个平移的动作。学生出来展示时,其他学生观察归纳平移的特征:物体平移后,它自己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没有改变的。
8、想好的同学再做一个旋转的动作。一学生出来展示。
9、结合课本练习和生活实例,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10、举例说说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探索新知。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及时评价:你们真是个细心的观察者,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真棒。)(如果学生提到车轮在旋转,就要及时补充:汽车沿着直线行驶的时候,车轮在旋转,车身相对于公路来说是在平移。)
2、孩子们找到得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如果是平移,请你用两根食指平着,举过头顶,大声说出来,如果是旋转,请你用手表示一个圈,举过头顶,大声说出来。(课件展示:高空缆车、字幕、钟面、电扇,电梯、齿轮、飞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这张小房子的卡片。(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来相互重合?)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操作。
小结:细心的孩子发现没有,我们每次平移后,小房子卡片的位置有变化吗?卡片的方向有变化?
三、练习。
1、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还能够清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上面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 把它们涂上颜色。
同桌交流,生汇报,涂的那一个?你是怎样找到的?
2、刚才孩子们找得很准确,那你能连一连吗?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四 欣赏美丽的。
五、自我评价,总结内化。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平移和旋转》教案(二)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突破重点。
难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针管和钟表8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游乐场情境图
想不想去玩一下?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玩一下,游乐场里都有什么?(学生说)
用手比划一下这些项目是怎么运动的。(学生感受)
谁能给它们分分类?(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进行分类)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平移(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是沿直线方向移动的属于平移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2.感知旋转(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围绕一个点转动的都属于旋转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3.体验运动:(课件出示)
(1)、打开信封,自己感受这些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小组学习)
(2)、这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现象?(学生说)
(3)、拿出我们的文具盒,从桌面右边平移到左边,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文具盒平移后形状、大小不变。
生2:我发现文具盒的方向也没有改变。
师小结:对,文具盒在平移的过程中,文具盒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4.学习例2:(课件出示)
小组学习:根据要求完成每一个题,然后集体交流。
师总结:平移的特点就是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板书:(平移: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变)
5.学习例3:(课件出示)
看来大家对平移有了很深的印象,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旋转?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
(1)哪位同学可以上台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下旋转?(找学生演示旋转)
(2)看样子同学们对旋转也有很深的印象,那我们的铅笔盒可以做旋转吗?
(可以)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再做旋转。
(3)小组交流:通过旋转文具盒你有什么发现?
生1:文具盒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
生2:方向改变了。
师小结:对,文具盒旋转时,它的形状、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了。
板书:(旋转:形状和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
6、比较平移与旋转,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1、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形状、大小不变。
生2:旋转方向改变,而平移不变。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合理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价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板书
平移和旋转
平移:形状 大小 方向 旋转 形状 大小 方向
不变 不变 改变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新 课标 第一 网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