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字数作文 字数作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_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

zmhk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曾经沧海难为水_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1.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

曾经沧海难为水_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3.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是什么?

4.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_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

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翻译: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全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离思》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

扩展资料: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出自《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如下: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

       所谓崔莺莺者,即诗人所写《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实为寒族女子崔双文。元稹与崔莺莺恋爱始于贞元十六年(800), 止于贞元十九年(803),而为莺莺所写艳情诗也多作于此其间。最后元稹为了飞黄腾达、攀权附贵,娶了豪门望族的韦丛,而抛弃了昔日的恋人。

       由此足见:元稹对双文的感情并不像他在此诗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诚。原因何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可见,元稹的两重性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演。他弃双文另娶固是大谬不然,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应该负很大部分的罪责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785-805)中明经及第,复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宪宗元和(806- 820)初授左拾遗,升为监察御史。后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调虢州长史。

       为相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为尚书左丞,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

       百度百科——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是什么?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 *** “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完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么在记忆之海里继续沉浸,在往事里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己渐渐淹没。

        要么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里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

        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里?瞧娣迳罟龋?慊瓜朐倏茨切┍恢谌说男?忍さ貌怀裳?印⒑廖抟靶院土槠?纳桃抵?铰?……

        爱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生命与情感的极境。

        所以,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所以,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

        未经沧海,到处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又觉得,曾经到过沧海深处,记忆里灌满海水的人,当他上岸,当他回过头来,会不会看见那一汪不显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许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让他领略到另一种仁慈,另一种福气?使他陷于绝境的人生获得拯救?

        何况,"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纯洁美丽的,而且有着神话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么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话的云,美丽的云,她们缭绕著孤独的山峰,填补并装饰了天空的巨大空虚,而且,借助风和气流的酝酿,她们会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会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经沧海仍有水,

        除却巫山也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意思: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扩展资料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七言绝句,是《离思五首》的第四首诗。这首诗并未直接写人,而是“索物以托情”,通篇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间至美的形象 “水”、“云”、“花”来表达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诗人用一往情深的笔触,真挚热烈的情怀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与怀念之情。全诗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缅怀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785-805)中明经及第,复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宪宗元和(806- 820)初授左拾遗,升为监察御史。后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调虢州长史。

       穆宗长庆(821-824)初任膳部员外郎,转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相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为尚书左丞,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

       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参考资料: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百度百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

       出处: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五首》

       全文: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译文:

       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

       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山泉绕着台阶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

       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著压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

       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

       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扩展资料:

       《离思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

       元稹的离思五首,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韦丛20岁时下嫁元稹,元稹与她两情甚笃。7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组诗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离思五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 …… …… …… …… …… …… ……

出处: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 …… …… …… …… …… …… ……

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 …… …… …… …… …… ……

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 …… …… …… …… …… …… ……

注释: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 …… …… …… …… …… …… ……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 …… …… …… …… …… …… ……

赏析: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而他无心去观赏印入眼帘的盛开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 …… …… …… …… …… …… ……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好了,关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曾经沧海难为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