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字数作文 字数作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zmhk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2.小学数学五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

2.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新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并求值教学设计

3.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5.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第四单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安排:3课时

        1.可能性………………………………2课时

        2.掷一掷………………………………1课时

       课 时 教 案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1)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抽签卡纸、盒子、彩色球、铅笔。生: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

        4.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作业:教材练习第47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1)

        可能(不能确定)

        可能性 不可能

        (完全确定)

        一定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2)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45~46例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 )从东边落下。②明天( )考试。

        ③冬天( )会下雪。 ④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红色棋子摸到最有可能,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

        (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 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

        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在,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小结方法: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再说一说。

        (盒子里红色的棋子多,**的棋子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作业:教材练习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2)

        大←→数量多

        可能性

        小←→数量少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新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并求值教学设计

        #教案# 导语《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84---85页的教学内容。也是继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之后又一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课,它是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页主题图、92页例2、 “做一做”, “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考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4、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提升

        1、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

        3、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思考题 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四、 总结结课

        1、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2

        = 长×宽÷2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底×高÷2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 请大家看看这组,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 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 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篇三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考考你的眼力,看看谁能找到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黑板预先出示如下题目和三角形图)(学生找到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重叠给学生看后贴在黑板的左边。)

        (1)找一找:出示几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打乱顺序后让学生找。

        (2)拼一拼:这些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你学过的什么图形?

        (把贴在左边的完全一样的几对三角形让学生上台来拼成几种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合起来的大三角形,分别贴在黑板的左边。)

        3、引入新课:这些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引导学生寻找思路:刚才我们这些图形都是由完全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拼成的,那么这些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呢?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能否从这些拼成的图形中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呢?

        2、小组合作探究。

        3、展示学生的探索过程,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探索的结果与大家交流分享?

        汇报的每一小组两人代表带着实验报告表上台来汇报实验情况,并把拼出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归纳并用字母表示公式。

        (1)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分享交流,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计算吗?那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一半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 底 × 高 ÷ 2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S=ah÷2)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学习P85的例1

        师:你们真棒!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了,下面我们应用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你们知道自己每天佩戴的红领巾面积有多大吗?

        这条红领巾的底长就是1米,老师把高也量出来了33CM(课件出示P85的例1),现在你们会计算了吗?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来学生不同答案的练习本,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点评。

        S = a h S = a h ÷ 2

        =100×33 =100×33÷2

        =3300(平方厘米) =1650(平方里米)

        (生1)做错了,他那样做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那求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样?

        S = a h ÷2,不要忘记除以2。(强调÷2。)

        2、认识交通警示牌,通过计算渗透安全教育。(课本第86页)

        师:少先队员要模范遵守交通规则,交通警示牌能让我们更好的遵守交通规则。那你们认识这些警示牌吗?(逐个让学生认识)

        ……

        *部门为了大家的安全,准备制作两块这样的警示牌,需要多少铁皮,同学们能帮忙算算吗?(课件出示题目和图)

        3、课本第86页第3题: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量出有关的数据计算面积。

        4、动脑筋。比较下面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小组讨论)练习题第5题。

        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四、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能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能评评各小组或其他同学吗?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教材58页例4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

       2.学会将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数值。 过程与方法:在代入求值的过程中根据提题意推算字母的取值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学会将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数值,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提题意推算字母的取值范围。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解决问题:每本练习本x元,买5本一共要多少元?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8页例4。

2.通过阅读例4可知:一共有果汁1200 g,倒了3小杯,每小杯的容量用x g表示,还剩下多少克? 一小杯的容量是x g,那3小杯的容量是3x g,还剩下多少克呢??

       列出式子:1200-3x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

3当x 等于200时,还剩下:1200-3×200= 600(克)。

4.x 最大可以是多少?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派出代表做课堂汇报。 已知总量是1200g,倒完3小杯后,还有剩余,那意味着1200 - 3x 会大于O,得出结论x 小于400。(板书)

5.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6.提问:解决上面的例题需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总量和已使用的量的关系,理解题目的意思,才能正确列出算式。?

       7.你还能根据题目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小组交流一下,收集问题并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合作。?

       三、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结果,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1) 96-12b。 (2)把b=5代入到96-12b中,得96-12×5=36(吨),所以当b等于5时,仓库里剩下的货物有3b吨。 (3)这里的b可以表示1,2,3,4,5,6,7,8。

3.拓展练习。 ?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对于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备课是很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为: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个苹果、5支铅笔、一个文具盒

       学具:圆片、正方形、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板面包(8个)(分格)、12个苹果

       教法与学法:教法:激趣谈话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激励法等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

       课前交流:

       师:老师很荣信,来到美丽的太极城――旬阳和你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特别的开心,孩子们你们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怎么没见你们的掌声呢?

       生:鼓掌

       师:谢谢,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许多小礼品,想要吗?

       生:想

       师:我不能白送给你们,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需要你们的付出努力才能得到,上课积极表现、勤于思考、善于发言你们就有机会得到哟。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建立关系,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考考我们班孩子们看你们的数学水平达到五年级的水平没有?(出示两块橡皮泥左手一块右手一块),分别出示左右手,问学生几块?

       生:1快。

       师:同学们看的够仔细的啊,现在老师把它们合在一起,用什么数来表示?快速回答我?

       预设一:2(你的数学水平还局限于一年级)

       预设二:1(你能给老师说说为什么是?1?呢?)

       生:指把两个小快的橡皮泥捏成一个整体了,所以可以用?1?表示了。(引出?整体?)

       师:(竖起大姆指,你的想法就是不一般,老师不说你多么优秀,但你就是?与众不同)老师现在又把这一整个橡皮泥平均(强调平均分)分成2份,同学们看看,现在我左手拿的是这整个橡皮泥的多少?

       生:一半、0.5、

       师:有文字表示的,幼儿园都会,有小数表示的,三年级学过。但我要表扬用分数表示的同学,你太给力了,懂老师会理解老师,你一语道破老师的天机了。你能给给大家说说 中间一条线表示的是什么?2?是这个分数的什么?1又叫分数的什么呢?现在老师左手用分数表是?右手呢?这是几个 ?两个 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1?

       师:经过你们的努力你们已经达到了五年级的水平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分数的意义。(板书并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以分橡皮泥共同研究了分数是怎么来的。其实,分数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据科学家研究,仅次于自然。古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古代分数的产生。然后听老师给我们作的介绍(PPT出示介绍录音)

       师:现实在你还在哪儿见过分数(谈生活中的分数)

       生:音乐中,八分音符等于 ,死海表层的水中含盐量达到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智力陷井,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对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进行了一次再现的过程。再次为下面学习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做好铺垫。学生从历史、现实的生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广泛性,呈现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操作研究

       师:分数重要吗?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汇报交流,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师:好,首先我们就来围绕什么是分数来研究研究。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研读教科书第46页的知识,小组交流,打开准备的学具袋,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这个分数。

       2.反馈交流

       师:我刚才转到看了一下,收集了这些表示 的方法,现在我请他来告诉大家表示的方法?

       生一:(投影展示)我把圆片一个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平均分成4份了,涂出这样的一份就表示 。(老师指导语言的表达:同学们请听我说,我是把?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嗯,你是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再取其中的一份表示的 。真有想法。

       生二:(投影展示)我把一个正方形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平均分成4份了,涂出这样的一份就表示 。

       师:你也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用其中的一份来表示 的。真好,同学们,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 的吗?

       生三:我是这样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原折,取其中的1份来表示 的。

       师:你很有主见了。你把1米长的绳子也平均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1份来表示 的,我们把一米长的绳子也可以称为一个计量单位。请坐。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给我们分享了用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计量单位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其中的1份涂上不同的颜色,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一个物体的 。除了上面的这样一个物体外,你还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吗?

       生四:我是把8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用其中的一份来表示 的。

       师:嗯?你的 是多少面包?

       生五:2个

       师:(疑惑)上面同学样表的示的 都是1部分,怎么这次的 却是2个了呢?

       生:上面是一个物体,下面是8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面包,把这2个包看作是1份,就取这1份。所以8个面包的 表示就2个面包了。

       师:你的分析真到位。哪个同学能用刚才这个同学一样的方法表示12个苹果的 。

       生:我表示12个苹果的 是3个苹果,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3个,把这3个苹果看作是1份,就取这其中的1份。所以12个苹果的 是3个苹果。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不仅学的快还用的快。像8个面包、12个苹果这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也可 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示 ,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为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为理解单位?1?做好铺垫。

       3.归纳定义,认识单位?1?

       师:同学表现的非常积极。发言的同学条理清楚声音响亮,听讲的孩子认真仔细思考有序。(用课件展示刚才5个同学汇报的几种情况)现在请大家用心的观察、比较、分析用 所表示的物体或计量单位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一:相同的地方,我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板书:平均分),表示其中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分的物体不同,分的物体的总数不同。

       师:我们把什么物体平均分了?

       生: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些面包、苹果。

       师:回答的非常好!在这里,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板书:整体 单位?1?)

       师:现在同学们想想,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成单位?1?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可以用 表示,这样的3份呢?

       师:看样子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用分数来表示物体的量,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可以用 来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2份,可以用 《分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白河县小双小学 夏正军来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3份,可以用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白河县小双小学 夏正军 来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可以用?来表示;(并板书)

       课堂评价一:P47页(见PPT)

       课堂评价二:PPT口头完成做一做(P46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 的异同之处,使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再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得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再通过两次的课堂练习评价,巩固分数的意义及为分数单位的学习再做铺垫。

       4.认识分数单位,深化单位?1?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生:一堆糖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老师指着PPT学生回答:2份、3份、4份、6份)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在数学里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分数单位?。例如 的分数单位是 。

       师:指着课件(学生用圆片表示 后剩下的空白部分)同学们看看空白处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

       师: 的分数单位是?里有几个 ?

       生: ,3个

       三、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创造分数:9个橡皮泥,第一个同学取它的 ,第二个同学取剩下的 ,发现什么?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只露出了一部分,我只知道是这个图形的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知道这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吗?画画看。(一帆风顺)

       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师:你能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说它们的含义(见PPT)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隐藏的图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四、数形结合感情数学之美

       老师这里有个图形,你们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吗?(八卦图、椭圆)

       师:看到这些图,美不美?还有比这更美的呢?请同学们欣赏下并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些什么规律?(见PPT)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五、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

       师:孩子们,今天出色的表现让老师非常的惊喜,相信明天的你会更精彩。最后老师用与分数有关的话送语送给你们,或许现在不明白,慢慢的你就会悟出其中的道理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感悟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看了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的人还看:

        1.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2.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3.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

        4.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

        5.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设计

        6.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二)、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四)、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2500px,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巩固提升

        (一)、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二)、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

        ?(三)、

        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四) 、选择:下面图中面积计算是4 ? 3 ? 2 的有( )。

        

        ?(五)、用两种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六)、思考题 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2

        = 长?宽?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底?高?2

        #教案# 导语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0.12=        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          20×0.2=          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2.5+4.6=  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顺序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考:①上题如果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如果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3.试做例3:3.6÷(1.2+0.5)×5=  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计算中出现3.6÷1.7和3.6÷8.5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继续计算后,订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馈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

        (2)1.6+1.4×2=6(    );

        (3)50-3.9+6.1=40(    );

        (4)20÷2.5×4=32(    );

        (5)9.6+0.4-9.6+0.4=0(    );

        (6)4.8×2÷4.8×2=1(    )。

        4.P40: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0.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级运算,后做第()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里面的。

        2、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十第1、4题。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习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大约4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好了,今天关于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