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字数作文 字数作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道客巴巴

zmhk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道客巴巴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案2.三年级上趣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道客巴巴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2.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学设计

5.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

6.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道客巴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教案# 导语《小树有多少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为今后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等笔算乘法打下基础。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书本P2的)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树

        生2:每捆小树有20棵

        师:你可以提出用加法或乘法解决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生2:两捆小树有多少棵?

        生3:两捆小树比一捆多几棵?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小树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二、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师:怎么计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书算法

        师: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觉得三种方法哪种最简便呢?

        生:20×3=60 这个方法最简单

        师引导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运用

        三、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师:我们再来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师: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80×4 6×7

        80×4 6×70

        800×4 6×700

        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

        四、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3题,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作业本。

       篇二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出示课本第2页的主题图,学校要组织植树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小树。学生认真观察,提出问题:从中您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转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算式20 X 3 或则20 + 20 + 20,并计算得出答案是60棵。 接着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算式“20 X 3”,让学生结合问题情景,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发言,算式20 X 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这样的小数,60就是表示有60棵小树。学生有可能想出以下的几种计算方法

        1、20 X 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 + 20 + 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比较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应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在整十数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解决问题后,继续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

        运用刚刚优化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活动二

        在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后,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第2题。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活动三

        学生在总结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试一试”第三题。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来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在理

        解了算理的同时,加强了口算的方法。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3个层次进行练习。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在这一练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巩固核心知识。

        2、提高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3、发散练习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第三页的数学游戏。

        选择图中3张卡片,并拼成一个正确整十数的乘法算式。

        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巩固口算方法,并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一环节的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学生的思维,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评价,全课小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以上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里和知识起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探讨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小数有多少棵

        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 X 3=60(棵)

        1、1、20 X 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 + 20 + 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 )盘,还剩( )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 )盒,还剩( )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 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 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 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 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 生1: 5条 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 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 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 3+1=4(次)

        师: 为什么要加1? 生: 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 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 10?3=3(个)?1(元) 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 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 )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 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 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 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1.?猜手指?游戏

        游戏规则: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再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学生数,教师猜。

        2.设疑导入

        师:老师猜的都对吗?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1.观察规律,提出问题

        师:下面有一幅小旗图,请你仔细观察,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出示)

        生:按一面**、两面红色为一组来摆的。

        师:想一想,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生:第10面是**的,第11面和第12面是红色的。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写完后可以先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注意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组织探讨

        师:谁来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生:我是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是**的。

        师:你是按什么规律去做的?

        生:按一个黄旗、两个红旗圈起来。

        师:这位同学通过画图的方式把规律 表示出来了,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也能得出结果。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也是**的。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16

        师:这位同学是用汉字和数字来表示,你们看明白了吗?

        生:他用汉字表示小旗摆的规律,数字表示小旗的个数。

        师:这位同学用汉字表示出了小旗排列的规律,按数组的方法得出了结果。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得出的,16?3=5(组)?..1(面),第16面小旗是**。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6是需要排列的小旗的数量,3是3个为一组,5表示一个分成5组,1是分完5组后还剩1面小旗。

        师:你是通过哪个数来判断小旗的颜色的?

        生:余数1。

        师:为什么余数是1,小旗的颜色就是**?

        生:因为小旗是按黄红红、黄红红这样排列的,剩下的1个就是这个排列的第一面小旗,所以是**的。

        师:同学们,如果余数是2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的。

        师:看来,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是由余数来决定的。余数是几,结果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

        4.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师:如果是第27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27?3=9,27面小旗正好分成9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的。

        师: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69页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答案。

        2.完成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6题.

        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师生活动)

        师总结: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4篇

        数学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数学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每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要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的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 说出路线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软硬件一套,视频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师媒体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5.七巧板(机动):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使用教辅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哪组同学拼的快?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分享好文◆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学设计

        #三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13页、第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鹅博士家做客,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7、3、9摆出所有的三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个。)他们三个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这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三位数呢?密码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

        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很认真的'思考,你们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三位数,现在谁愿意说说你的探索结果?

        汇报交流。

        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那么开锁的密码也就不能确定,小猴、小鸭、小鸡可急坏了!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7、3、9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你们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1:我们一共摆了6个三位数,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左边的数字7,然后将后面两个交换位置,在确定中间的数字3,然后交换两边的数字,最后确定右边的数字9,将前面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分别记录下来。(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也摆出了6个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73、937;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93、739;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97。我们画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这样更加清楚。(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棒!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们也摆出了6位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79;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39、793;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37、973。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展示小组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讨论解觉这个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汇报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部分同学的摆数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的,保证了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师随机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现在我们继续帮助小动物们找开锁密码吧!(出示课件),这是同学们找出的六个数,现在你们知道开锁密码是什么了吗?

        生: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是739。

        师:你们真棒!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企鹅博士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广角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他们三位好朋友在企鹅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议说,在附近有个影视城,我们到那儿去游玩吧。在影视城他们不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还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同学们想看吗?(想)

        2、课件出示场景1:

        (1)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3)汇报交流。

        生1: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

        生2: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

        生3:我认为也可以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

        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出示场景2

        (1)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

        (2)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

        (三)运用排列,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进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辣、不、怕三个字可以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话,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

        #教案# 导语“0×5=?”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乘法”中有关0的乘法教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挂图,在果园里,小刺猬摘了5篮子苹果,每个篮子6个苹果。他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呀?回到家它又来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苹果,每个小动物都把自己篮子里的6个苹果吃光了,还剩几个苹果?结果是多少?

        二、玩中学

        1、探索有关0的乘法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看图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6530(个)每个小动物篮子里的6个苹果都吃光了剩几个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

        (2)独立计算,提出问题。

        0×3 7×0 0×26

        引导学社列举出类似的口算题,如:8×0=? 19×0=? 0×14=?。。。

        (3)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师板书上的算式,说一说你从中发现的什么?

        2、 探索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计算

        (1)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130×5,列出竖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德65个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来。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

        出示题目402×3,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较,找出最正确的再让学生举几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题,思考:看一看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之间的不同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进一步解释第(1)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完成“练一练”第3、4题。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让那个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观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给予鼓励。

        4、 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的好?

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第34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 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后揭示本节课探究内容。

        2、创设“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猜想:0×5=?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试着加以说明。

        2、结合数学情境,理解算法: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 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3、推理归纳。

        (1)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让学生做课本34页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请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导学生认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根据以上的结论判断

        下面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试一试——探究算理。

        (1)一个乘数末尾有0:130×5=?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②引导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数的末尾添上一 个0”的写法。

        (2)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402×3=?(学生独立计算后说一说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填表。

        2、争当“数学医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的第1~2题。

篇三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三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考 网为您整理了《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供大家参考!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简单的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周长》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三篇

        师生在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范文一:分数的概念

        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叙述几分之一。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指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第一关:考查分数的读法。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并说理由。

        第三关: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四、全课总结

        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升华

        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班级人数为例,每个学生是班级人数的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回家后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范文二:数学广角

        课题: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4、选择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聪聪、明明问小朋友们最想上哪儿的大学,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华是很多学生们向往的大学,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能到那儿去上大学。北大、清华都在北京,如果从银川到北京,我们可以怎样去呢?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范文三: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习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习: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厘米是()米;28厘米是()米。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4、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习第7题。

        (2)补充练习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填空:

        (1)是()个。

        (2)是()个。

        (3)米是()个米。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淘气的猴子》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 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2) 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3) 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 (画图、写汉字都可以 )

        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 的具体含义

        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呢?(切)

        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

        师:为什么对折?

        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不说对称)

        (贴半个苹果图)

        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

        说一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

        师:那另一半苹果呢?

        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为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两份 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小声说说。

        2、再找人说说二分之一的涵义

        3、师:我们刚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得到它的 二分之一吗?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

        师:(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生说: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长方形的 二分之一?

        指板书说:你们看这些长方形的大小不同,折法也不同,这里还有苹果,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用 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

        4、验证比萨饼: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5、理解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圆课件)

        6、理解形状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正方形课件)

        7、判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三、在探索体验中理解认识其它分数并写出分数

        1、我们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三分之一 。

        出示课件: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边说边写先写分数线,在写分的分数分母,最后写取的份数分子。

        2、现在静静地想想: 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中间的横线,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同桌讨论)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间的横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3、书空:用手在桌子上写写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看看谁的方法多?

        师:(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馈,谁是这样折的?统计

        师:都能用四分之一 表示吗?(个别要验证,较难、没有折出来的老师出示一个)

        师: 你们真棒,一张正方形的纸,有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 四分之一。

        5、其实,除了图形中有分数,在我们身边也到处都有。例如:咱们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36)

        如果有个大蛋糕, 刘宇佳这一组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6)

        如果女生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15)

        如果全班来平均分这块,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36)

        想: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还想认识那些分数?你能自己举个分数的例子吗?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对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感受数学文化

        1、分数发展史的介绍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国家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刚刚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那现在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巩固练习

        1、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分数有了这么多了解,那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看图估一估,阴影部分大约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验证)

        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3、 玲玲和丁丁在争论不休,看看为什么?

        把一根火腿肠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这根火腿肠的二分之一?

        4、出示课件:形状不一样、大小看不出来的三角形,还是平均分吗?

        思考题::我们班第一组有6个同学,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几人?

        六、总结收获

        这节课即将结束,能谈谈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二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篇三

       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两个月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新课 标 第 一 网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 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 :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 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 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吗?

        #教案# 导语《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这一规律,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就要用到这一规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设计理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游记》为蓝本,创设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回老家花果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这节课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感知的基础上亲身体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材分析:

        《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这一规律,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就要用到这一规律。教学时,利用这一情景,组织学生讨论,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再扩展到如果有更多的猴子来到这里,能分到桃子吗?从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在把结论应用到计算当中。

        学生分析:

        在计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对于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一些体验和积累。三年级的学生处在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的阶段,因而运用图像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活跃思维,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此外,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体验中,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以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音乐《猴哥》,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二、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看过《西游记》吧!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吗?大圣又回到它的老家花果山,看,花果山满山遍野都是仙桃。(出示课件)它想把这些桃子拿回去给它的猴子猴孙们吃,于是,大圣的手一挥,桃子就全进了它的手心里。

        三、共同探讨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看,树上现在还有没有桃?什么也没有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板书:0

        师:现在有4只小猴玩累了,来摘桃子吃。(出示课件),看到这个图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淘气的猴子

        生:每只小猴能平均分到几个桃子?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0÷4(板书)

        生:每只猴子没有分到一个桃子,所以0÷4=0;(你是根据故事理解的。)

        生:因为0×4=0,所以0÷4=0。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做除法想乘法。

        师:看,(出示课件)猴小五来了,它笑哥哥姐姐好笨哦!它以为它来了就会有桃子分了,小朋友们,有桃子分吗?可怎样写算式?结果呢?

        0÷5=?(板书)

        师:如果有6只猴子,10只猴子呢?有桃子分吗?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师:从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生:(板书)

        师:“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还有什么补充吗?

        师:强调“为什么要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

        抛算式: 0÷0= 5÷0=

        假设0÷0=?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可以是1、2、……这个除法算式也就没有意义;0做除数无意义。5÷0=?0乘任何数都不等于5,这个算式没有答案,所以0不能做除数,0做除数无意义。

        评价:(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想法吗,太令人惊奇了!不错。)

        0÷100呢?0÷16呢?得结论:放课件。(师:齐读一遍我们的发现)

        2、探讨“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刚才5只小猴子没有分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一回家可高兴坏了,原来桃子都被它们的老祖宗孙悟空已经摘回来准备开蟠桃宴呢?(出示图)

        孙悟空有话说:猴儿们,我采了408个桃子,每张桌上平均放4个,可以放几桌?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说怎样列算式

        408÷4=

        师:先来估一估它的结果是多少?是几位数?现在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说估算方法:把408估计成400,用400÷4=100。)

        生独立做,再小组交流:抽一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在小组内说说你们的计算方法,也可交流一下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汇报

        生:口算:408可以分成400+8,400÷4=100,8÷4=2,最后算100+2=102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

        生:列竖式。师:你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讲列竖式的过程。

        师强调: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4个百除以4,商1个百,除到十位时,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0个十除以4得0,商0个十,商0要写在十位上,0和4相乘得0,0减0得0,接下来再用个位上的8去除以4,商2要写在个位上。

        师抽生评价同学: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①说的很清楚,我听明白了!②声音很哄亮!

        师:我也很欣赏你,因为你不仅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还能勇敢的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谁还有不同的做法?(用虚线框起来突出简便算法。)

        对比发现:当百位上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而十位上的数字又为0时,可在十位上直接商0,不用再拉下来继续除;这样简便一些!

        师强调:咱们看看结果和估算的商的位数一样么?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正确性的。

        再强调:商中间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放课件)

        ①必须写,起占位作用。②不写就是12,不是102了!

        师:同桌看着竖式互相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方法。

        试做:606÷3

        交流反馈

        师:这两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算式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观察真仔细!

        3、探讨:“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谢谢小朋友们帮小猴解决了问题,孙大圣高兴的宣布“宴会开始。”可美猴王的宴会上怎么少得了美酒呢?

        师:看,一共有720瓶酒,每个桌上放6瓶,可以放几桌?

        生列算式:720÷6=

        先估算商是几位数,再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抽生在班上交流。

        明确:为什么商的个位要添上0?(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刚好除尽,而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6得0,所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师问有无其他方法?

        师:强调简便方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所以末尾的0除以除数,不要写计算过程,直接写商,这样简便一些。

        师:这道题和上道题相比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

        做书上的840÷6,抽生说方法。要求学生把掌声主动送给他。

        通过计算这几道题,能说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吗?

        ⑴ 检查商0是否忘写; ⑵注意估算:商是几位数?大约是多少?(3)用乘法验算。

        师:小朋友们总结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哦!

        四、巩固练习

        师:齐天大圣孙悟空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聪明,观察时认真,计算时仔细,有点不服气了,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那我们就去它的聪明宫去看看吧!(出示图)

        1、是是非非请判断

        小朋友们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么?

        2、神机妙算对又巧

        师:小朋友们可真是有火眼金睛啊!来看第二关,做这两道题,你们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309÷3   650÷5

        同桌检查,做对的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对方,不对的帮它改正;

        3、生活处处用数学

        李阿姨不小心把购货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每台电风扇多少元钱吗?

        4、升华延伸你能行

        在8□8÷8这个除法算式中,要使商中间是0,□里可以填几?

        师:这个题其实除填0以外,还可填1——7这几个数字,当我们学了下节课的知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明白的。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一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的。(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2、师强调在计算除法时,要注意商中间和末尾的0不要丢掉。

        3、师:孙大圣对大家今天的表现相当满意,我也很敬佩你们的好学精神,最后孙大圣送大家一句话:只要你们勤思考,多动脑,常练习,你们也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的!(放课件)

        板书设计:

        淘气的猴子

        0÷4=0  0÷5=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   603÷3=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 802÷2=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   745÷5= 480÷4= 447÷3=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篇三

         教学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并且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教材以“一个桃子也没有了”这个有趣的内容为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没有接触过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 的除法,教学时,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解算理,可能会出现满堂灌的情况。这样,有的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听不进去;有的学生感觉简单易学而忽视算理;还有的学生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兴趣是的老师,因此,我精心创设了学生最爱听的童话故事,让故事的情节贯穿始终,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由旧知引出新知,由一点引出几点,由现象探究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探索有关0的除法规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算理。

        2?理解与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程老师知道三年一班的同学最喜欢听数学故事,而且还善于从故事总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几只淘气的小猴。同学们,你们知道猴子最爱吃什么水果吗?

        生:是桃子。

        师:对。桃子又大又红,软软的,甜甜的,多好吃呀!其实不只是猴子爱吃桃子,许多小动物也很爱吃桃子。不信,你们看(画桃树)山坡上的小桃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桃子。这时四只小象(贴小象)来到桃树下,谁也不去争,谁也不去抢,却一起去数树上的桃子,共数出了48个。(贴桃子)

        生:(我发现了数学问题)一共有48个桃子,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只分得一份,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得几个桃子?

        师:平均分很公平,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48÷4=12(个)。

        二、探索新知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每只小动物分得12个大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可是最爱吃桃子的是猴子呀!(出示4只猴子也来到这棵桃树下,找桃子吃的情境图)它们抬头一看“啊,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猴子们显得很失望。大家想一想,树上没有桃子了,用数怎样表示?

        生:用0表示。

        师:树上的桃子数是0,那么这树下的4只猴子,平均每只能分得几个桃子?该怎样列式呢?

        生:它们谁也分不到桃子。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生:因为树上没有桃子。

        师:有道理。那么谁能把这个道理完整地讲给大家听?

        生:树上的桃子数是0,树下的每只猴子肯定都分不到桃子,所以0除以4得0。

        师:怎么用式子表示这个意思呢?

        生:0÷4=0。

        师:叙述得真清楚!(继续讲故事)就在这4只猴子犯愁的时候,又从后面追来了一只小猴子,它也想分到桃子。大家看一看,这时树下共有几只猴子?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得多少个桃子?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0÷5=0。

        师:假如再来一只猴子或再来10只猴子呢?你还会列式计算吗?

        生:会。0÷6=0,0÷15=0。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生1: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2:不对! 0不能做除数。

        师:对,0不能做除数。那应该怎么说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异口同声:同意。)

        生:老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

        师:是呀,其他自然数都能做除数,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太不公平了!那好,今天咱们就给0一次机会,让它做一做除数,试试看行不行。

        (教师板书以下算式,学生试做。)

        0÷0= 5÷0=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个个皱起了眉头。)

        生1:我在算0÷0时,商是1能行,是2也行……是几都行。

        生2:我在算5÷0时,找不到商,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不等于5。

        师: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情况我们就明白了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

        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做除数。

        (学生个个豁然开朗,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2.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听故事。刚才从后面追来的小猴子跑累了,实在走不动了,可原来那4只猴子因没有吃到桃子很不甘心。它们很有毅力,决定继续找。于是它们走啊走,终于又找到了一棵大桃树。桃树更大了,桃子更多了。它们非常高兴,数了好久才数清,“哇,共有408个桃子呢!”

        生:(发现数学问题)把40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多少 ?

        师:请同学们试着解答。(生试做)

        生:把408分成400与8,先算8除以4得2,再算400除以4得100,最后算100加2得102。

        师:这两位同*用口算的方法,又快又准地帮猴子们算出了结果,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展示台上展示展示,将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1:我用竖式计算(口述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位是百位,百位上是4,表示4个百,4个百除以4,商1个百,因此百位上商1;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0个十除以4,商为0个十,因此十位上商0;个位上是8,表示8个一,除以4得2个一,因此,个位上商2。

        生2:我用竖式计算(口述计算方法)。

        百位上4除以4得商1,十位上0除以4,直接得商0,个位上8除以4得商2。

        师:大家比较生1和生2的计算过程,谈谈你的看法。

        (大家一致认为生2的方法简单可取。)

        生:当百位得商后,没有余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字为0时,可以直接在十位上商0,因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商,与以前做除法时得到的商有什么不同?

        生:商中间有0。

        师:对,你们的眼睛真亮,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我们做数学题做得不错。你们看,小猴子在分桃子的过程中对做数学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只爱动脑筋的猴子说:“我要是改一改被除数中的两个数字,你们谁还会算?”于是它出题了

        416÷4=

        师:同学们,咱们能被小猴子出的题难倒吗?谁来算算?

        (通过一位学生板演试算,讲解算理,得出416÷4=104。)

        4.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猴子都那么爱动脑筋,那么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我们能示弱吗?一只淘气的小猴子不服气也给大家出两道数学题,你们会做吗?

        612÷4= 840÷6=

        学生试算后交流方法(重点是 840÷6=)

        (两名学生板书竖式,交流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8个百除以6得1个百,百位上商1,余2个百即200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240,即24个十,24个十除以6得4个十,十位上商4,个位上0除以6得0,在个位上直接商0。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商与前面的商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稍作观察)商的末尾有0。

        师:对,我们今天的课题有两个内容,那就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填充板书的课题)。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为什么下面这些题商的末尾有0吗?

        (出示)

        520÷4=   560÷4=   600÷4= 500÷4=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生:这些算式的被除数都是三位数,并且末尾都是0,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余数都是0,个位上0除以除数仍得0,所以商的末尾都有0。

        师:你们观察得很细致,叙述得很清楚。

        三、巩固练习

        师:你会计算商的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了吗?

        生:(充满自信地)会啦!

        师:现在小猴子们可佩服你们了。它们也想学习数学,还要请你们做老师,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看学生们已经把作业送来了,小老师可要仔细批改呀。

        (出示练习题1--改错题略)

        (学生一一“批改”。)

        师:小老师们太认真了,一个错误也不放过。相信你们在计算时一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下面这些题是程老师出给大家的,千万别让老师失望啊!

        (出示练习题2)

        先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先口头估算,再每小组选做一题)

        63÷3= 402÷2=   812÷4= 360÷9=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了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带领大家参与了小动物们找桃子、分桃子以及做数学题的过程。那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谈谈你的收获。

       好了,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