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字数作文 字数作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_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全解电子版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_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全解电子版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_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全解电子版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汕头市小学数学用什么版本的教材?人教版吗?能否提供三年级数学教材的目录,感激不尽!

2.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

3.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4.急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电子教材PDF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_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全解电子版

汕头市小学数学用什么版本的教材?人教版吗?能否提供三年级数学教材的目录,感激不尽!

       您好,我是小学数学老师,下面是我照课本打下来的,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继续联系我,若满意请采纳!谢谢!

       人教版的

       3年级上册:

       1,测量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3,四边形

       4,有余数的除法

       5,时分秒

       6,多位数乘一位数

       7,分数的初步认识

       8,可能想

       9,数学广角

       三年级下册:

       1,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统计

       4,年月日

       5,两位数乘两位数

       6,面积

       7,小数的初步认识

       8,解决问题

       9,数学广角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4篇

        三年级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与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历了数学教学工作,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三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2

        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两个月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课件: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7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以此来提问,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8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一份,现在是3根一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4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二、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习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1.课上我采取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导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 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并利用种草种不完来解释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面积形成的过程。 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体会观察法和重叠法之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优化画格子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本节课练习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最后的创意大比拼,诣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基础上了解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 学具 硬币(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 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 师: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呢?(课件演示将一幅图擦拭一些。)若这里种草,能种完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封闭”一词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4)联系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老师——自己尝试——创新举例”一系列实践,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再出示41页练一练第一题。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练习41页的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0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急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电子教材PDF !

        #三年级# 导语方向词意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生活中,方向代表了人生的理想,追求的目标。生活中叫方向的同名人物,画家,诗人,同名图书,艺人,播音员有很多。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知识点

 (一)认识东、南、西、北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1确定方向(或约定方向)的方法:

        ①。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②。傍晚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方;③。指南针所指的方向是北方;④。北斗星所指的方向是北方;⑤。一般情况下,地图(或图纸上)规定向上为北。

        2根据确定一个方向后,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或南北相对,东西相对”

        绘制“十字叉”,确定其它七个方向。

        知道: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这些方向是相对的。

        3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我们所站在的位置的地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十字叉”,用箭头“↑”标出北方(没有特别说明时,一般向上为北)。

        4看懂地图。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等。

        如①:“甲在乙的?方”,是指:以乙为观察点,也就是以乙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方向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

        如②:“甲的?方是?”,是指:以甲为观察点,也就是以甲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什么方向的事物。

        (二)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3综合性题目:给出路线图,说出去某地的走法,并根据信息求出所用时间、应该按什么速度行驶、或几时能到达、付多少钱买车票等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方向;

        2、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找出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实际情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解地图上的方向规定。

        难点:明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关系,掌握先定一个方向,再认其它方向的辨认方向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方位。

        谜语:一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开工,若有一天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师问:(1)你们猜猜,这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东南西北这四个新知识。

        (二)在实际观察与活动中感觉方位。

        1、认一认(课件出示)

        (1)师引导:这是小明小朋友的学校平面图,我们来帮他找一找学校里建筑的位置。

        2、找一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谁能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在哪儿呢?

        (2)请一位学生按方向的顺序边说边指方向,让学生感受一下东南西北和什么转动的方向是一样的。

        (3)请学生分别面向南、西、北,想想它们的背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四)了解地图的方向规定。

        1、看一看

        (1)同学们,你们见过中国地图吗?

        (2)师讲述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黑龙江。地图的下方是“海南”,“海南”是我国最南的一个省,而我们雷州半岛是祖国大陆最南端。祖国的东方是大海太平洋。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其中唐僧师徒翻过座座高山,越过条条大河,要到哪里去取经?(西天)。“西天”就在我国的西方。那里有雄伟的雪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地图上的方位是怎么样确定的吗?

        (教师引导: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填空:五岳

        (4)同学们,请观察广东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你们家乡的位置,说说你家乡在哪个方位?说一说你家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城市或者风景名胜?

        (五)做一做

        小明要去体育场,怎么走?

        (六)延伸学习

        从这个指南针上你可以找出哪几个方向?(八个方向)

        (七)课外活动:说说你家的门朝哪个方向?

        总结:今天又什么收获?师生共同评价本节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辨别东南西北,第二部分在教室内进行学校示意图的绘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师大胆地将上课的地点定在学校的操场,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大量的活动、游戏,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积累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有一定的方向感,并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在学生获得具体感知后,到教室里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将具体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图,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本.pdf》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s/10GDWvVo68NAnLw3tzdinqw

提取码:w6y4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