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字数作文 字数作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1.小学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

2.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

4.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块积木。挑好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2)展示: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

        (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xxx的想法?(折纸)

        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5)摆一摆

        a:你能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用牙签来摆一摆吗?学生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b:抽生实物投影较对,有不同摆法的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小朋友们都能说能找能摆,真厉害!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一共认识了几种图形?是哪几种?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有哪几种图形?请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有哪3个,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吗?课件闪烁。长方形呢?三角形有几个?一起数一数。圆形呢?

        2、拼图

        (1)出示范品:你们看,这幅图像什么?找一找在这幅图里有哪些图形?你也能用信封中的这些图形拼一幅漂亮的图画吗?听音乐,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拼的图画最漂亮。

        (2)小组合作活动。

        2.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数数

        2、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1-10各数的认识

        (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

        (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找规律

        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5、雪山乐园——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难点:统计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关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你身边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

        二、看一看,说一说你的教室

        1、看看我们自己的教室前后、左右、上下有什么?先自己说一说。

        2、同桌说一说。

        3、全班同学交流。

        三、想一想,说一说你小房间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的?

        1、想一想,你小房间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

        2、说一说,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四、介绍你的文具盒

        指一指,说一说,你的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

        五、介绍火车站路线。

        1、出示火车站的挂图。

        2、学生用箭头画一画去火车站的路线。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用上前后、左右、上下。

        六、巩固练习

        1、书上63页第3题,看图回答问题

        2、完成随堂练习。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2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1、想不想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课桌有多高?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计准确的同学把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你们测量的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5、活动后集体汇报。

        (对于测量同样物体长度的小组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是否准确。)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1)身高是指什么?(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计,再测量。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说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自己的步长。

        (1)步长是指什么?(脚尖到脚尖或脚后跟到脚后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是平时走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先估计一步有多长,再测量。可以小组合作。

        (3)谁估计的最准,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方法。

        (4)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

        4、利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估计活动。

        刚才同学们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其实这都是很好的尺子。下面老师要检验一下你的尺子管不管用。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请同学估计他的身高,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2)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

        ①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②请估计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③现在我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3)利用步长进行估计活动。

        ①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②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③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5、介绍人体各部分长度关系小常识。

        四、练习。

        1、P18第2题。

        (1)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估计一下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第3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3

        一、关注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生活化,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展示给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面和图景,为他们提供客观而鲜活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追求的源泉。我们教师应力求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教师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或裁剪,或整合,或改换。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谎占便宜”思想。我就抓住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展开讨论,暴露真实的思想,在辩驳分析中提高道德认识。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一直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首先,教师的思想应开放,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用心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开放式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朋友谈心一样,真诚地学生进行交流。在平时的交谈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辩,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同困惑同欢乐,这样学生的心理没有压抑感,从而无所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解放”学生上动脑筋,把课桌排成“U”字型进行表演、练习;或者排成“T”字型进行正反辩论;还可以排成小组型便于小组讨论交流。

        除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发言时站着,坐着均可外,还允许学生自主组合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转换”,培养他们敢于与同学甚至老师辩论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和争议,学生乐于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思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教师要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思品教学中合作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表演、讨论、实践。

        如教学《节俭光荣》课上,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调查自己家庭一个月的主要消费情况,与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再分组调查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最终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必需的消费是合理消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教学十一册《做个小小发明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问题讨论,从个人→小组→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小组,讨论出生活、学习、交通、通讯等诸方面的种种方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领悟到“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教师要在面向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同时,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思维自由,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思考,提问不同的见解。

        如教完第八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课后,我让学生针对本课学习质疑问难。有的同学提出:“我们不知道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都为他出谋划策了:“可以先查查资料,了解一下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请一个导游,让他告诉你”;“不知者,不足为怪也!”……学生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既深化了对本课的认识,又开启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着眼激励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讲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进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应该找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56页的例题重点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对照着人民币的实物图,引导学生一分一分地数,一角一角地数,结合生活经验,认识“1角=10分”、“1元=10角”。因此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领悟这种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相同.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化成 几角(几角化成几分),或几角聚为几元(几分聚为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最初,我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做了一个前测,只出了3个小题。

        (一)、前测试题:

        1、在○里填上“>”“<”“=”

        1元○1角 1角○1分 1元○1分

        2、老师要把1角钱换成几分几分的硬币,

        你应该给我( )分才和我的钱同样多。

        3、1个生字本5角钱,你有1元钱,售货

        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钱?

        (二)、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都知道要找回5角钱。第二题正确率是43.75%(

        32人受测,14人正确),18个出错的学生给我几分的都有。第一题是65.63%(

        32人受测,21人正确),11个出错的学生都填的“=”。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了解到学生很清楚1元=10角,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积累。有一些孩子不清楚1角=10分,我想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已经使用得越来越少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对于学生不知道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而填等于号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道人民币三个单位的大小,还有就是受到了“数字1”的干扰,没有考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理解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3、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出元、角、分的进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从多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元、角、分的进率。

        ⑴ 认识1角=10分

        ①师:(举起1角纸币 )这是…,我想把它换成以分为单位的零钱,你能换给我吗?

        ②生思考换钱,老师找典型的收上来几份,追问学生为什么给老师这么多?

        ③当孩子已经知道1角=10分之后,再把没有反馈的换法也一一说出来,巩固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⑵认识1元=10角

        因为在前测中学生对1元=10角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我直接借助课件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是1元,然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用1元钱买一瓶8角钱的酸奶,问要找回多少钱的情境。从而引到换钱的游戏中,问学生把1元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有多少种换法。

        ⑶1元=100分

        探究1元=100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是相同的。因为把1元换成100分太麻烦,所以我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一层次的练习我设置的比较简单,只是单名数之间的转换,(如:7角=( )分等)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 “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可以这样想”的填空 ,(可以这样想:1角=( )分 7角就是( )个10分 就是( )分)最开始扶着学生理解,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层次的练习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1元钱买学具,你打算怎么花掉这1元钱。在这个活动中,即巩固了1元=10角的进率,又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还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的教育。

        我自己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了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能力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对应与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应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编故事,提出并解决问题。

        1、今天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们来陪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小朋友们去游乐场了,我们也去看看,他们正在玩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图说一说吗?(看图描述)

        3、仔细观察,车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一辆车乘一人,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乘到车)

        (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辆对一人)(连线对应)

        4、现在请大家把车和人比一比,(出示课题《比一比》)然后说说你比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1)根据结果进行语言训练:( )比( )少,少(辆)。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并将相应贴入)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的结果,还可以怎么说呢?

        ( )比( )多,多(人)。(师板,贴入)

        5、用一辆车对一个小朋友的方法进行比一比,而且还会口述比的结果。可是,有个小朋友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车乘)

        那怎么办?他想和大家一起玩,能帮他想个解决的办法吗?(再来一辆)(师贴)

        现在请小朋友再来把车和人比一比,结果怎样?

        (师板)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而且还会根据比的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重温)。

        二、手指操

        小羊们告诉我们小胖要过生日了,我们赶快活动下手指,也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操)

        三、巩固操作,加深理解

        1、小巧分蛋糕

        是谁和谁比呀?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描述比的方法,并说一说比的结果)

        2、小丁丁分吸管

        学生说是谁和谁比,在脑子里想结果,和同桌说一说比的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小朋友和球)

        自己连一连,说一说比的结果,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反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7

        《认识图形(二)》这一单元新课有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变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拼组图形,第三课时是七巧板的拼组。

        反思本课的教学实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导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出现宏伟的图形宫以及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现在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图形)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二、引导操作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新课部分,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当观众,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要认识的图形都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

        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或画一画?孩子们情趣高涨,纷纷回答“要”。于是教师提出自己动手画一画,通过动手,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以后将要改进的地方有:在放手让学生们画图形时,收放不能自如,还有学习图形拼组时,学生自己拼自己的,搞得到处都是纸,到处都是掉的七巧板,今后还要改进课堂,不能“放”的太过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

        学好数学很重要,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有的数学教师爱徒手画数学图形,难免造成不准确,使学生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例1。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图略)

        思维方法是:图示法。

        思维方向是: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

        思路是:锯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锯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

        例2 。判断:等腰三角形中,点D是底边BC的中点,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图略)

        思维方法:图示法。

        思维方向:先比较面积,再比较周长。

        思路:作条辅助线。图甲占的面积大,图乙所占面积小,所以“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是正确的。线段AD比曲线AD短,所以“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是错误的。

3、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用列表法解决传统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制作三个表格:第一张表格是逐一举例法,根据鸡与兔共20只的条件,假设鸡只有1只,那么兔就有19只,腿共有78条……这样逐一列举,直至寻找到所求的答案;第二张表格是列举了几个以后发现了只数与腿数的规律,从而减少了列举的次数;第三张表格是从中间开始列举,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列举的方向。

4、探索法

        按照一定方向,通过尝试来摸索规律、探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法叫做探究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在数学里,“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们在难以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基本的、熟悉的、典型的问题时,常常采取的一种好方法就是探究、尝试。

        第一、探究方向要准确,兴趣要高涨,切忌胡乱尝试或形式主义的探究。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师:“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第二、定向猜测,反复实践,在不断分析、调整中寻找规律。

        例3 。找规律填数。

        (1)1、4、 、10、13、 、19;

        (2)2、8、18、32、 、72、 。

        第三,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独立,有自由的思维时空;合作,可以知识上互补,方法上互相借鉴,不时还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设让学生去探究的情景,创造让学生去探究的机会,鼓励有探究精神和习惯的学生。

5、观察法

        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的方法叫做观察法。巴浦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小学数学“观察”的内容一般有:①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②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③题目的结构特点;④图形的特点及大小、位置关系。

        如:观察一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归纳出乘法交换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观察”的要求:

        第一、观察要细致、准确。

        例4 。找出下列各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1)25×16=25×(4×4)=(25×4)×(25×4);

        (2)18×36+18×64=(18+18)×(36+64)

        例5 。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

        (1)3。6+6。4 (2)3。6+6。04

        (3)125×57×0。04 (4)(351—37—13)÷5

        第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渗透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研究对象。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要做到“有序”观察:(1)面——形状、个数、面与面之间的关系;(2)棱——棱的形成、条数、棱与棱之间的关系(相对的棱相等;相对的棱有四条;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三组);(3)顶点——顶点的形成、个数,认识顶点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

        第三, 观察必定与思考结合。

        例6

        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一道思考题,如果只观察不思考,这道题目让干什么就不知道。

6、典型法

        针对题目去联想已经解过的典型问题的解题规律,从而找出解题思路的方法叫做典型法。典型是相对于普遍而言的。解决数学问题,有些需要用一般方法,有些则需要用特殊(典型)方法。比如,归一、倍比和归总算法、行程、工程、消同求异、平均数等。

        运用典型法必须注意:

        (1)要掌握典型材料的关键及规律。

        例7。已知爸爸比儿子大30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7倍。爸爸、儿子今年分别是多少岁?关键点在:爸爸比儿子大30岁,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多几倍。典型题都有典型解法,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即要理解和掌握一般思路和解法,还要学会典型解法。

        (2)熟悉典型材料,并能敏捷地联想到所适用的典型,从而确定所需要的解题方法。

        例8。见到“某城市有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长16500米,平均每隔500米设一个车站。这条线路需要设多少个车站?”这样题目,就应该联想到上面所讲到的“锯木头用多少分钟”的典型问题。

        (3)典型和技巧相联系。

        例9。甲乙两个工程队共有82人,如果从乙队调8人到甲队,两队人数正好相等。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这题目的技巧:调前、调后两队总人数没变。先算调后各队人数,再算原来各队人数。

7、放缩法

        通过对被研究对象的放缩估计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放缩法。放缩法灵活、巧妙,但有赖于知识的拓展能力及其想象能力。

        例16。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般的方法是“短除式”方法,它是根据这两个数的质因数情况来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但也有两个典型方法:一是“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二是“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大数”。现在我们根据典型方法二,进行扩展运用,放大“大数”来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

        12不是9的倍数,就把它放大2倍,得24,仍然不是9的倍数,放大3倍,得36,36是9的倍数,那么,12和9的最小公倍数就是36。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如果大数不是小数的倍数,就把大数翻倍,但一定从2倍开始,如果一下子扩大6倍,得数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不是最小的了。

        例17。期末考试,小刚的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的和是197分;语文和数学成绩加起来是199分;数学和英语成绩加起来是196分。想一想,小刚的哪科成绩最高?你能算出小刚的各科成绩吗?

        思路一:“放大”。通过观察发现,语、数、外三科成绩在题目中各出现两次,我们求197+199+196的和,这个和是“语数外成绩的2倍”,除以2得三科成绩之和,再减去任意两科的成绩,就得到第三科的成绩。

        思路二:“缩小”。我们用语数成绩的和减去语外的成绩,199—197=2(分),这是数学减英语成绩的差。数学和英语的和是196分,再求数学的分数就不难了。

        放缩法有时运用在估算和验算上。

        例18 。检验下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18。7×6。9=137。3; (2)17485÷6。6=3609。

        对于(1)用总体估计,放大至19×7=133,估计得数要小于133,所以本题结果错误。对于(2)用最高位估计,把17看作18,把6。6看作6,18÷6=3,显然答数的最高位不会是3,故本题结果也不正确。

        例19。把鸡和兔放在一起,共有48个头,114只足,问鸡、兔各有几只。

        这是一道鸡兔同笼的典型问题,我们也用放缩法,不妨把鸡和兔的足数缩小2倍,那么,鸡的足数和它的头数一样,而兔的足数是它的只数的2倍。所以,总的足数缩小2倍后,鸡和兔的总足数与它们的总只数相差数就是兔的只数。

8、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 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二、抽象思维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又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客观现实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我们就可以采用形式思维的方式;客观存在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我们可以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形式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形式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重点突出在:(1)思维品质上,应该具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2)思维方法上,应该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3)思维要求上,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密。(4)思维训练上,应该要求: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

9、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

        例2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1。判断: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10、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22。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 …………运用乘法分配律

        =59×50 ?…………运用加法计算法则

        =(60—1) ×50 ? …………运用数的组成规则

        =60×50—1×50 ?…………运用乘法分配律

        =3000—50 …………运用乘法计算法则

        =2950 ? …………运用减法计算法则

11。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23。填空:0。75的最高位是( ),这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 )

        相同,( )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别等。

        例24。六年级同学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75棵树没有种;如果每人种7棵,则缺少15棵树苗。六年级有多少学生?

        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相同点是: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方案中的条件不一样。

        找联系:每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发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方法):每人多种7—5=2(棵),那么,全班就多种了75+15=90(棵),全班人数为90÷2=45(人)。

12、分类法

        俗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例25。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来分,可分成几类?

        答:可分为三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数,它是一个单位数,只有一个数1;(2)有两个约数的,也叫质数,有无数个;(3)有三个约数的,也叫合数,也有无数个。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篇)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2、讲述连加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2只)(出示课件: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1只)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对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数学上叫“连加”。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5+2+1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先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等于8根小棒,所以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等于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等于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习惯上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2+2+4=?5+0+3=?

        6、结束语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食物投影、10的卡片、点子图、小棒;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复习已学过的数,比9大一的数是10。

        1、谈话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0~9的数,我们不仅能够正确的数这些数,还能读写,知道他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

        师:图书同学们在干什么?大家数一数一共去了几个同学?老师呢?一共去了多少人?(10人)是吗?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介绍你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几个几个数,发现只要有次序,不遗漏重复数的结果都是10)

        (2)数一数:

        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教师示范数出10根小棒,并用皮筋捆好,问:这一捆里有几个1根?也就是几根?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个十。

        找找自己身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3)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点子图。看书上的计数器的图,让学生感受9颗后面再加一颗就是10颗。

        看书上的直尺图,你能说出10以内的数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小结:明确9加上1是10,10去掉1是9,10排在9的后面。

        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再抽象出数轴,明确10以内的数序。填空:书上P67页,第1、2两题。反馈第1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2题呢。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9和10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10比哪些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5)区别10和第10

        自己画一画表示10的物体:画o,画好后请同桌同学数一数校对。师拿出学生刚才画的圆OOOOOOOOOO,给左起第10个O画上黑色和右起第10个O画上红色。

        (6)10的书写:教师范写一学生练习,说说写10与以前写的数有什么特别?

        三、10的组成

        1、10的组成

        (1)同桌合作,学习10的组成,一个分,另一个记录。归纳10的组成。

        (2)10的组成有几种?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可用手指强化记忆

        2、练习巩固:

        (1)击掌组成10

        (2)说数组成10

        (3)连线:P65做一做

        (4)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如套圈活动:练习九第3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又增长了什么本领?

        五、课后小记: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如,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

        #一年级# 导语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课件):全班集体回答。

        2、谈话:你们能给数学王国里的宝宝找找他们的家吗?(出示课件)这些数有的大,有的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请听:(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出示课件)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出示课件)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

        追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看十位,一个是四十几,一个是三十几,肯定四十几比三十几大。)

        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出示课件“〉”)

        5、指名板书后全班读一读。

        6、练习扩展(出示课件)学生说一说想法。

        师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7、(出示课件)比较63和68的大小。

        8、扩展练习。(出示课件)

        师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9、再独立完成试一试。(出示课件)

        (1)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3和56要比个位,因为十位上都是5。100和98比的是数位,三位数肯定比两位数大。)

        师引导学生总结:十位上的数不同时,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时,要进一步比较个位上的数;100大于所有的两位数,所有的两位数一定大于一位数。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小白菜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个别学生回答)

        口答: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集体口答)

        2、(出示课件),集体练习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把数先填出来,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指名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定一个学生(学号是两位数的)说出自己的学号。谈话:他的学号是两位数(板书:两位数)请学号是两位数的同学都站起来。其他同学的学号是几位数?

        (2)写出三个个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

        学生写好后提问:你写了哪三个数?谁?谁最小?你能把这三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吗?

        (这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余学生坐在座位上排)

        为什么这样排?(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排)

        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有几个?(顺次说一说)

        (3)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

        让学生多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同桌交流)

        四、扩展延伸

        1、谈话:刚才小朋友写了几个数,老师也写了三个表示天气温度的数(2度20度35度)我们一起读一下。

        你能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你能用符号表示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游戏(排路队)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想写数吗?请你们每人再写一个数。在小组里比一比谁写的数,谁写的数最小。

        (2)排路队:出示路队旗(旗上分别写着:“比30大而比60小的数”“比30小的数”、“比60大的数”)

        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和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8和9的含义。

        教学难点:8和9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计数器等。

        一、游戏导入:

        1、看数字卡片列加法或减法算式。

        2、小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谁是顺风耳”,老师拍手请你们仔细听,并在心里默默的数,待会儿告诉我我敲了几下。(教师拍手8、9次,让学生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8和9。(板书)

        二、创设情景:

        1、观察主题图,点数事物的数量。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大家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想看吗?生:(齐)想!(课件出示教材53页主题图)

        师: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有多少个?先自己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看见了8棵大树。

        师:你是怎样数的?

        (师生一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数1、2、3、4……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大树,并板书8。按上面的方法学生继续数出8个小朋友、8朵鲜花、9个人、9盆花、8个大字、9只蝴蝶,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写上数字。说的好的小朋友每人奖给一朵小红花。)

        2、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

        师:图上的老师和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劳动、他们在整理花坛、他们在为学校做贡献)

        师:在他们的努力下,花坛及周围的环境美吗?生:(齐)美!

        师:是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为学校做贡献,那么我们的校园也会越来越漂亮!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领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大字)

        三、探究新知:

        1、8和9基数的含义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点子图,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数一数,每张点子图上有几个圆点子?生:第一张上面有8个点子,第二张上面有9个点子(在点子图下分别板书8、9)

        (2)生活中哪些东西还可以用8或9来表示?(妈妈给我买来8个大苹果、我有9个好朋友、我攒了9元零花钱————)

        2、8和9的顺序和大小

        (1)8和9的顺序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生活中有8和9,我们的计数器上也有8和9。(师拿出计数器)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拨了几个珠子?(师拨珠子,生轻声数)

        生:老师拨了7个珠子。

        师:(神秘地)大家注意了!我要变出8来了!(师又拨了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珠子?

        生:(齐)现在是8个珠子。

        师:8比7多几?

        生:8比7多1。

        师:很好,再来观察,我再拨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呢?它比8多几?

        生:现在是9个珠子,9比8多1。

        (2)学习直尺图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的一个老朋友已经等不及了,它要求马上和大家见面,看,它是谁?生(齐)尺子!

        师:尺子朋友说话了,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你们能填出所缺的数吗?直尺图1。

        师:直尺图2:谁很快的在我身上找到数字8?(生到台前找到8,指给大家看)

        师:6在哪里?(6在7的后面,5的前面)

        师:我们知道:在尺子上,从0开始,越往后面的数越怎么样?

        生:越往后面的数越大。

        师:那你们能把我们到现在认识的这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

        生:(齐说)0、1、2、3、4、5、6、7、8、9。

        师:能从大到小再说一遍吗?

        生:9、8、7、6、5、4、3、2、1、0。

        师:咱们一起演一演吧!

        (3)比较7、8、9的大小

        师:尺子朋友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它夸奖你们说:小朋友们真聪明!高兴吗?可是我们这儿又有三位老朋友不服气了,它们说:小朋友们真的每节课都这么聪明吗?我们要考考你们!怎么样?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

        师:(贴点子图引导学生比较7、8、9的大小)

        3、8、9的序数含义

        (1)小猴子吃桃的故事。

        师:小猴子今天特别高兴,因为他看到我们一(3)班学生坐得那么端正,听得那么仔细,另外猴妈妈为它准备了好多桃子,你们数一数一共有(9个),小猴子给我们出了个问题:我一下子能够把9个桃子都吃完,那样我才会饱饱的,可是妈妈给我吃了第9个桃子,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能吃饱吗?为什么?

        生1:吃不饱,因为第9个只有一个,而9个有好多。

        (2)小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4页的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第54页,拿出水彩笔,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再给从左边数起的第九只蝴蝶涂上红色。

        4、8和9的写法

        (1)指导8的书写

        师:你们看,8像一个小葫芦,9呢,就像是我们吃饭用的小勺子。看来8和9离我们真的好近。教师边板演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处连接,一笔而成。最后请学生看着黑板上的“8”字空写,再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练习写“8”。

        (2)指导9的书写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面,注意要圆滑,不能右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下方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学生练习在课本54的写字格里描9。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