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字数作文 字数作文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zmhk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教案2.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教案

2.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学什么内容

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4.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材第103页机器人有几个球

5.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教案

        在数学课堂中,一些教师总喜欢通过死记硬背的 方法 让学生学习概念,导致学生提不学习的兴趣,觉得概念学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甚微。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数学概念呢?我在此整理了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课时:数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 教育 。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汇报。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 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 足球

        个数是2的有 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 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 垃圾箱、国旗护栏 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 高楼、

        个数是6的有 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 小鸟、

        个数是8的有 小树

        个数是9的有 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 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

        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教后录

        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育?

        一、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

        提起数学概念,学生的感觉就是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这一内容时,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体积、体积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教师生硬地让学生记住体积的概念,那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与接受。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时就处理得比较好,他是这样教学的:课始,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注满水,然后让学生观察哪个杯子里的水多些,哪个杯子里的水少些。在学生观察后,教师往其中的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小石子,再让学生观察此时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装有小石子的那个杯子里的水面慢慢升高了,不禁产生疑问:“这是怎样回事?”于是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就这样,在教师的循循善诱、步步追问下,学生很快明白“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实际含义。在上述教学中,直观的演示操作既利于学生理解所学概念,深化学生的认识,又使学生明白物体不仅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这个空间还有大小之分。这样教学,把抽象的概念可视化,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抽象的概念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喜欢的数学学习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从学生的 兴趣 爱好 出发,根据具体的数学概念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概念学习有趣,进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提升概念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学“方程的认识”这一知识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方程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方程的理解,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180 X=300、180 X=300、180 X>300、180 X<500、50?2=100、5?X=85、180-X=50、500-150>300等式子,然后对学生说:“下面,我们来进行?分一分?的活动。看到这些算式,你们能根据这些算式的特点把它们分一分吗?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分得又快又好。”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于是教师又趁机提出要求:“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分类标准是什么,然后说给大家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积极思考。很快,就有学生说“我把有等号的式子分为一类”,也有的学生说“我把含有大于号或者小于号的式子分为一类”,还有的学生说“我把含有字母的式子分为一类”。教师追问:“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可以分为一类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可以把含有未知数、等号的式子分为一类,把没有等号的式子分为一类。”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这种含有未知数的且有等号的式子叫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知识方程。”这里,教师没有采取下定义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给学生提供多个式子,让学生进行“分一分”的学习活动,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并且步步深入,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抽象的概念操作化

        在数学教学中,为让学生理解与接受所学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立场、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降低概念理解的难度,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角的大小”这一内容时,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长无关”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学生当时掌握了角的大小的相关知识,这种记忆也不过是暂时性的,学生的学习仍处于比较肤浅的层面。为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几种角的学习材料,如两边都很短的角、一边长一边短的角、两边都很长的角等,然后让学生对角的边自由进行转动,仔细观察并思考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角度或者两边长度的关系。在这样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且印象深刻,效果显著。上述教学,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概念学习变成可操作的学习活动,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学什么内容

       一、教材分析:

       “9加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8、7、6、5、、、、、加几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四、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五、教学环节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六、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是本着以下几个理念进行地:

       首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而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课堂实践中不乏有精彩的火花,例如:有学生在计算9+8时会这样计算:9可以分成4和5,8可以分成3和5,先算5+5=10,再算3+4=7。同时又应该看到算法优化的重要性。

       第三,在练习设计上,注重人文,面向全体,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兴趣参加练习,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问题。还要深入挖掘教材,把简单的数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的高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掌握100以内的数数。

       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形成及加减法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认识钟面,知道简单的时刻,如:几时、几时半等,认识人民币票面元、角、分。

       掌握100以内的数数,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形成及加减法,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认识钟面,知道简单的时刻,如:几时、几时半等。

扩展资料: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关联与互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材第103页机器人有几个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第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科书第20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在前2个单元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5以内数的认识,理解其基数的含义及大小。本课时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基础上验的基,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实践体验、比较分析等活动探索基数与序数之间的区别。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日常生活的排队买票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熟悉5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准确熟练地用数字表示相应数量的事物。也在实际生活中有了“第几”这个概念,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情境体验,让学生感知并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明白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数量多少。

2、技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几和第几,会区分基数与序数;

教学难点:感知第几的相对性,明确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教学准备:主题课件;学具,3个圆,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人入胜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汉堡店吃汉堡,他先吃了一个,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饱,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

       师:他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生:指名汇报。

       师:4和第4到底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第几”的学习。(板课题)。

       设计意图故事引人入胜,一开始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初步感知“第几”(重点)

       教师:演示排队买票课件

       教师:星期天,明明要到博物馆参观,来到售票窗口,看!好多人在排队买票呢!请你说说图中都有哪些人?

       预设:生1:图中有穿长裙的阿姨,有明明,有穿短裙的阿姨,有警察阿姨,有叔叔在排队买票。

       生2:一共有5人在排队。

       提问:(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买到票?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她排第几?

       预设:穿长裙的阿姨最先买到票,因为她离售票窗口最近。她排第一。

       (2)那明明排在第几?穿短裙的阿姨排第几?警察阿姨排第几?叔叔排第几?独立把课本补充完整,然后举手汇报。

       (3)一共有几人排队?排在明明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a、独立补充课本。b、汇报讨论结果。c、师生总结。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同桌互相提一提。

       (2)师生选一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A.指名提问。B、指名解决所提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

       2、进一步学习“第几”和“几个”的含义

       动画展示:穿蓝色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预设情境:生1:明明现在排第几?穿短裙的阿姨排第几?警察阿姨排第几?叔叔排第几?独立举手汇报。

       一共有几人排队?明明后面还有几人?独立举手汇报。

       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引导小结: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

       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教师:看到大家这么有序地排队,你在什么地方也这么有序地排过队?

       生:独立汇报。

       师:在公共场所,我们要有秩序排队,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美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提不同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自然数两个含义的理解。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培养学生文明守纪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的习惯。

3、区分“第几”和“几个”的不同(难点)

       明明那么有序地在排队,我们也请我们班的5名同学上来排一排,看看在排队里还蕴藏着怎样的数学知识。

       请一列5名学生起立上台排成一列参与游戏。

       按要求做动作:①请前2名同挥挥手。请第2个同学蹲下。

       师:这里的第2个指几个人?前面2人一共有几个人?

       按要求做动作:②请5个人蹲下?请排在第5的同学起立,五个是指几个人?第五个是指几个人?两个5有什么不同?

       5个,表示物体的数量。第5: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示次序,所以。

       小结:“第几”和“几个”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无论第几数量都是1,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数量多少。板书:几个:数量多少

       第几:数量都是1,表示次序。

       设计意图亲身参与体验加深印象,将知识内化。在实际操作中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内化巩固。

       (1)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师:我们排队的时候需要知道排在第几个,我们看**的时候需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生活中哪些地方还会遇见第几?

       指名汇报,师总结:第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看运动会结束了,颁奖台上也有第几,请同学们仔细看,他们分别获得第几名?独立完成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的第一题。

       a.独立填一填。b、指名回答。C师生总结。

三、寓教于乐,拓展应用。

       1、师: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蕴藏着第几的知识?那你可以利用第几的知识帮老师完成一个任务吗?师:前后四人小组,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轮流提出想法,组长根据组员的方法进行摆一摆。

       生:(能)

       1、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合作摆一摆。

       (1)要求:把圆摆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么摆?

       (2)学生在组内摆一摆,教师观察、巡视。

       (3)展示学生成果。(上台贴一贴)

       (4)对学生的两种摆法表示肯定后提出:把○放在第2位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摆法?

       生1:我是从左往右数,把○摆在第2位就是第一种摆法。

       生2:我是从右往左数,把○摆在第2位就是第二种摆法。

       小结:两种摆法都是正确的,由此我们知道“第几”原来跟我们数的方向有关。

       2、数一数:从左往右数,星星排第几,从右往左数,星星排第几?

       A.独立数一数。B、指名汇报。C、教师呈现答案。

       3、为什么同一颗星星所处的位置会不同?

       A.指名汇报。B、师生总结。

       师:总结:数的次序跟数数的方向有关,也就是“第几”是相对的。数的方向不同,同一物体的次序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摆一摆,让其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和体验“第几”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丰富多样的摆法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巩固内化新知。

       1、看一看,填一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们吗?(喜欢)看老师带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你知道……

       (1)图中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指名回答。

       (2)从左往右数,小猴排在第几?指名回答。

       (3)从右往左数,公鸡排在第几?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四,第一题

       送走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又飞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鸟,想知道他们有几只吗?

       生:想

       师:请将课本翻到23页。

       电脑出示:5只小鸟

       (1)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

       (2)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3)从右边数的第1只小鸟飞走了,还剩几只小鸟。

       独立完成,师生总结。

四、总结全课,整理思路。

       认识了几和第几,同学们小朋友只吃第4个汉堡,能吃饱吗?

       4和第4一样吗?

       请你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1、指名说说收获。

       2、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的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帮助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结语:排队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有更多的数学知识等待着小朋友们去探索,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向来是一个难点知识,很多学生学了一年也很难分得清,特别在以后加了方向以后,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只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件,再说一说排队的人数和他们的排序,学生只是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情境,增加实际的体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学生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知不觉地感知体验了“几”的不变性和“第几”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多样的拼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低年级的教学要注意结合孩子们的思想实际和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给孩子们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孩子们真正爱上数学这门艺术。

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六个球体。

       一年级上册数学103页机器人由四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四个圆柱体,六个球体拼成。在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连线的长度,就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弧的长度,把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推导的一种通用手段。

        导语: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怎么写?以下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左右关系。

        3.结合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体会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文具盒、尺子、卷笔刀、橡皮、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说说你的两只小手平时都能做些什么呢?

        2..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

        找出自己身体中一左一右的好朋友,摸一摸,指一指。

        3.动作游戏,我说你做

        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活动由易到难,先做方向一致的,再做方向不一致的。

三、应用提升,解决问题

        1.摆一摆,说一说

        (课本66页问题二)

        听老师口令摆文具。

        组织学生按照左右的位置关系,摆一摆熟悉的文具,在操作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并根据摆出的文具回答问题。

        2.做一做,玩一玩

        (课本66页问题三)

        小猫去小兔家做客,怎么走?

        用我们刚刚学习的“左右”知识和前面学过的“上下”知识来描述小猫的行走路线。看看有几种走法?要选择最近的。

        3. 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老师和学生面对面

        (2)同桌面对面

        (3)爬楼梯

        (课本67页第6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判断,然后请学生表演,帮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4. 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67页第3题)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进一步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5. 画一画,说一说

        (课本67页第4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图试一试(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就行),全班交流。

        6.机动

四、全课小结

       好了,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