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相关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1.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

2.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设计

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4.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5.一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6.举一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某一思维品质的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在数学中得到快乐,加强我校数学 文化 建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 )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

        ( ),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 )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二、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 游泳 。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

        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

        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

        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

        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三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2.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实施方案

        3. 小学数学课堂小故事

        4. 数学趣味小故事

        5.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设计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 一年级数学 教案设计方案篇,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 方法 。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_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教学设计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贾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_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习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此环节明显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5

        2+3=5

        c. 说说 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习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想象、拼摆,全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开放”二字。

        1.教学时, 思维方式 的开放。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贾老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计算方法,生生互评小组的使用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题的开放。由于绿叶即(条件)有多余,所以学生要给花蕊里5、4、3等红花配绿叶,就要经过观察,口算等思维过程,结合小组同学的审美观点,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同时,5以内加法的各种算术基本都口算一次。习题的开放,学生的开放,学生就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 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三、模拟训练,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 教育 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 故事 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总结 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布置作业

        1.学生准备纸鹤,学具,数字卡片;

        2.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5+3+2=

        8-2-3=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5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2020小学教案集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 2017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技巧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计划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教师看)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是怎么样的呢?想了解教师是怎么辛苦设计教案的吗?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一、乘法运算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资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演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

       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理解乘法运算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a××=b×××c=a××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演算法,你认为哪种演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资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资料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资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二、有理数的加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实际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3.感受数学模型的思想;

       4.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1.第一天赢利,第二天还赢利,两天合起来算,是赢利还是亏本?

       2.第一天亏本,第二天还是亏本,两天合起来算,是赢利还是亏本?

       3.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规定向右为正.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 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用数轴检验你的答案.

       〖法则理解〗

       有理数加法法则第1条是:同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_,并把绝对值_________.

       这条法则包括两种情况:

       1两个正数相加,显然取正号,并把绝对值相加,例+3++5=+8;

       2两个负数相加,取_____号,并把______相加.例如-3+-5 = -3+5 = -8.答案"-8"之所以取"-"号,是因为______________,"8"是由_____的绝对值和______的绝对值相______而得.

       〖练习〗

       1.上午6时的气温是-5℃,下午5时的气温比上午6时下降3℃, 下午5时的气温是多少?

       2.第一场比赛红队胜黄队5:2,第二场比赛蓝队胜黄队3:1, 两场比赛黄队净胜几个球?

       3.第一天向北走-30km,第二天又向北走-40km,两天一共向北走多少km?

       4.仿照-3+-5 = -3+5= -8的格式解答:

       1-10+-30=

       2-100+-200 =

       3-188+-309=

       〖探索2〗

       1.第一天营业赢利90元,第二天亏本80元,两天一共赢利多少元?如果第二天亏本120元呢?

       2.第一天赢利,第二天亏本,两天合起来算,是赢利还是亏本?

       3.正数和负数相加,结果是正数还是负数?

       〖法则理解〗

       有理数加法法则第2条的前半部分是: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并用_______________减去_________________.

       例如+6+-2 = +6-2 = +4.答案"+4"之所以取"+"号,是因为两个加数+6与-2中________的绝对值较大;答案"+4"的绝对值4是由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______减去较小的绝对值____得到.

       又例,计算-8++3时,先取______号,这是因为两个加数中,______的绝对值较大.然后再用较大的绝对值____减去较小的绝对值____,得_____,于是最后得到答案是______.计算的过程可以写成-8++3 = -8-3 = -5.

       〖议一议〗

       有人说,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实质就是把加法运算转化为”小学”的减法运算.他说的对不对?

       〖练习〗

       1.第一场比赛红队胜黄队5:2,第二场比赛黄队胜蓝队3:1, 两场比赛黄队净胜几个球?

       2.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8米,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3. 检查3包洗衣粉的重量单位:克, 把其中超过标准重量的数量记为正数,不足的数量记作负数,结果如下:

       -3.5,+1.2,-2.7.

       这3包洗衣粉的重量一共超过标准重量多少?

       4.仿照-8++3 =-8-3 = -5的格式解题:

       1-3++8=

       2-5++4=

       3-100++30=

       4-100++109=

       〖法则理解〗

       有理数加法法则第2条的后半部分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_____.

       例如+3+-3 = ______,-108++108 = ______.

       〖例题学习〗

       P21.例1,例2

       P22.练习2按例1格式算.

       〖作业〗

       P29.习题 1, P32.习题 8,9,10

       备选素材

       用一个□表示+1,用一个■表示-1.显然□+■=0,

       1■■+□□□=■+□+■+□+ □=_____.

       这表明-2+3=+3-2=1.

       想一想:答案为什么是正的?为什么转化为减法运算?

       2计算■■■■■+□□□□□=_____.

       3计算■■■■■+□□=■■+□□+ ■■■=______.

       这说明-5++2=-___-___=_______.

       4计算■■■+□□□□□=?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中括号》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在六周的实习中,我上了两堂影响深刻的课,其中一堂就是中括号。中括号在我认为是一堂很简单的课,所以在上课前我很自信,可是当上下来后我发现问题很多,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我一下子没法解释。本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加了中括号后的运算顺序,我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得出。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是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但这些符号到18世纪才广泛使用。

       案例描述片段一:循循善诱,引入新知

       师:在算术本上用递等式的形式计算360÷12+6×5(黑板上写着)。谁来黑板上算?

       生:我来。

       师:你是怎么算得呢?

       生1:先算360÷12,再算6×5,最后算加法。

       生2: 我有意见,先乘除后加减,所以360÷12和6×5可以一起先算。

       师:真棒!总结一句话是先乘除后加减,那么老师想先算加法怎么办呢?

       生:可以加一个小括号。

       师:哦!那加了小括号后你还会算吗?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360÷(12+6)×5(黑板上写着)

       生:会算,老师我来黑板上算。

       师:你来,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得嘛?

       生:我先算小括号里的12+6,然后算除法360÷18,最后算乘法。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如果老师想算完小括号后,先算乘法该怎么办呢?

       生:加中括号。

       师:以前学过中括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括号。

       片段二:思考讨论,探究新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算一算360÷(12+6)×5。

       生1: 360÷(12+6)×5 生2: 360÷(12+6)×5

        =360÷18×5 =360÷(18×5)

        =360÷90 =360÷90

        =4 =4

       师:看黑板上的两题,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吗?

       生:写下来的时候一个用中括号一个用小括号。

       师:那你们想想看,到底谁写得对呢?

       生1:加小括号的对,因为小括号要在中括号的基础上算得,中括号里如果没有小括号就错了,有中括号的话在中括号里一定会有小括号。

       生2:加中括号的对,因为小括号里的已经算完了,所以要算中括号里的,那么写下来的时候就是中括号了,不是小括号。

       (学生之间就开始不举手发言了,各自说各自的,开始争辩了)

       师:停!现在我们发现在写算式的规范上我们有了分歧,那老师可以告诉你写下来的时候应该用中括号而不是小括号,理由刚才的同学已经说了,是小括号里的算式已经算完了,接下来要算中括号里的算式了,所以要写中括号。

       生:老师,那中括号里的直接算出来,不要分布算不就不存在写中括号小括号了嘛,那样照样可以出答案的.

       师:你们也赞同他的意见吗?

       生1:赞同。

       生2:不赞同。

       师:你能说说你不赞同的理由吗?

       生:如果是不分部算的话,容易出错,所以做递等式最好是分部算得好。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了少出错,我们在做的时候都要分部算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现在来一起看黑板上的三题,你发现者三题有什么不同点?

       生:他们的符号不同,一个加了小括号,一个加了中括号。

       师:那为什么老是要加上这些符号呢?

       生:因为要改变它们的计算顺序。

       师:第一个算式是先?

       生(全体):先乘除后加减。

       师:第二个算式是先?

       生(全体):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那谁你来说说加了中括号后的计算方法?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师:谁还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在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师:同桌之间说一说加了中括号的计算方法。

       案例分析

一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 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 范文 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 教育 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 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 三年级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 母亲节 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 方法 ,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 学习态度 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 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 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 说说 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 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 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 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 反思 ]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 教学方法 。

        一 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 儿童 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 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举一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某一思维品质的案例

       参考回答: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

       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

       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

       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

       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

       为40°、60°、80°,画出这

       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

       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

       一下。

       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

       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

       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

       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

       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

       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

       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实物演示: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

       P140 2 ( 学生举反例说明)

       3 (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

       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合作。

       经过对各种情况得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结论很显然只需学生想像即可,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举例时,电脑辅助演示让学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稳定性及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z+z平台显示题组练习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7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 “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

       例如在上《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时,在课中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

       师:昨天,老师在玩磁铁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想想老师在为什么而感到奇怪?

       (师说着将一根条形磁铁平放到一堆回形针上,然后拿了起来,水平呈现在学生眼前)

       生1:为磁铁能吸住许多回形针。

       生2:为有的地方吸得多,有的地方吸得少。

       师:你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2:磁铁的两端吸得多,中间吸得比较少。

       生3:为这根磁铁越靠两边越吸得多,越靠中间越吸得少而感到奇怪。

       师:你的回答不但科学,而且具体,真有科学家的风范。那么,同学们,看着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4:磁铁两端的吸引力较强,中间部分较弱。

       师:这种吸引力我们称它为磁性。

       生5:磁铁越靠两端磁性越强,越靠中间磁性越弱。

       师:如果在这句话的前面再加上“可能”一词,那就更科学了,因为这是我们猜想的,还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现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这个假设吗?

       记得前几天,在“教育互联”的“和风论坛”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帖子,在《分离混合物》这节科学课中,有这么一个实验:让学生想个法子,将混在一起的沙子和黄豆分离开来。其中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用发芽的方法,先让黄豆发芽,然后把黄豆苗拔掉,这样就将黄豆和沙子分离来了。楼主的意思是面对这样的意外,教师该怎么做?是肯定?直接否定?还是让学生来个各抒己见?显然,这位学生是把黄豆和沙子分离错理解成在沙子中不留下黄豆,他还没有形成分离后的组成物性状不能改变这个基本原理。也许对于这样概念性的错误,我们老师很容易发现,也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转过弯来,但从这表达背后的思维分析来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像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很有讨论的必要。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分离后的物体性状不能改变,明白有些实验具有不可逆的性质,在实验前必须考虑到实验给实验对象本身带来的破坏作用,学会在实验前深思熟虑。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